“氐”有兩個讀音,分別是:[?dī?]?[?dǐ?]
氐拼音為dī?,本義是低,低下。後作“低”。頭向下垂?。如:《漢書·食貨誌下》:“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為衍義:星名,二十八宿之壹;中國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壹帶,東晉時建立過前秦、後涼;又用作姓。
氐拼音為dǐ?,衍義為根本之意。
氐字的演化
氏的分化字。“氏”字下加壹橫分化出氐。西周金文作“”,戰國文字承襲之。秦簡、漢簡帛“氐”多了壹小橫飾筆。隸變後“氏”字下面的壹橫變成了壹點,遂作“氐”。本義是根柢、根本。《詩·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隨縣漆書“氐”,星名,二十八宿之壹,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淮南子·天文》:“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這些意義的“氐”字讀為dī。《廣韻·脂韻》:“氐,氐池,縣名。”?《漢書·地理誌下》:“張掖郡,縣十:氐池。”這種意義的“氐”讀為zh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