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n
①只;僅;唯獨 。《陳情表》:“~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木蘭詩》:“不聞爺娘喚女聲,~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指南錄〉後序》:“~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②只管;盡管。《孔雀東南飛》:“卿~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③不過;只是。《賣油翁》:“無他,~手熟爾。”《采草藥》:“~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辯識耳。”
④徒然;白白地。《漢書?食貨誌》:“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人工商之貢~賒之。”《漢書?匃奴傳》:“何~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
⑤只要。《失街亭》:“與汝壹萬兵,去此城屯紮,~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須。《三國誌?魏書?鐘會傳》:“~敕會取艾,不足自行。”
2. 文言文中而是什麽意思"而"是什麽意思秋風收落葉:妳好。
妳問:文言文中而是什麽意思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 二代詞。
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
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
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
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
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
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 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
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
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也亦若此矣!” 。
3. 文言文裏的與是什麽意思原發布者:杭濱
什麽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5)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
4.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常見含義[2]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代詞[3]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2.用在名詞後,相當於“.這個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 3.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4.放在數詞之後.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助詞1.用在假設復句或因果復句中表停頓,以提示下文.例: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 4.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
也”的結構.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生僻/不確定含義1.(不確定,雖然許多版本異譯為該含義,但《古漢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與助詞中的含義1相同)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例: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②盡吾誌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4.(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4]《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5. 在文言文裏所在是什麽意思,所在在文言文裏是什麽意思所在:地方,處所;存在的地方。
文言文中,凡是結構助詞“所”字後面緊跟壹個動詞、介詞,都是“所字結構”。只要掌握了它的特點,所有疑問都會迎刃而解。
這裏只簡單明了地說說“所+動詞”。動詞前面加上所字,構成名詞性結構,可以做主語或賓語。實際上,它指的是動詞涉及的對象。理解時,只需要去掉所字,在動詞後面加上對象即可。“所種”=種的莊稼;“所欲”=想要的東西;“所讀”=讀的書。
“在”是壹個動詞,居於、處於的意思。按照上面的理解方法,“所在”=居處的地方;在什麽地方。
補充
“所在”有時直接用為名詞,表示“地方”,不再是所字結構。
6. 但在文言文中的含義但
dàn
1. 空;徒然,白白地。
例:《漢書?食貨誌下》:「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與之。」
2. 只;僅。
例:《史記?李斯列傳》:「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3. 就;徑直。
例:《北史?盧昶傳》:「若彼先有知識,欲見但見,須論即論。」
4. 只管;盡管。
例: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二摺:「妳但放心,我只不出去見人便了。」
5. 只是;但是。表示轉折。
例: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
6. 只要。表示假設或條件。
例:《墨子?號令》:「敵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7. 通「誕」。瞞騙,欺哄。
例:《淮南子?說山訓》:「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
8. 姓。
例:漢有都護但欽。
t?n
「袒」的古字。 脫去上衣,露出內衣或身體。
7. 文言文中的 是 什麽意思“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①正確,與“非”相對。陶淵時《歸去來辭》:“今是而昨非。”
②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斷。 《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詞。此,這。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清.方苞《獄中雜記》:“是疾易傳染。”
⑤動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強調賓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
是寡人之過中是指示代詞應該翻譯成這而不是這是把是翻譯成這是是壹個典型的根據翻譯而得的壹個錯誤,有些時候翻譯句子而得的並不能從中直接提取單字,但絕大部分時候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