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收集壹些女子的典故

收集壹些女子的典故

1 池塘中有壹只烏龜精,幻化成壹名美麗的姑娘,叫做“懶堂女子”。她戀上了壹名姓舒的書生,夜來晨去,離去時留下了壹柄絹扇,上面題有壹首纏綿悱惻的《燭影搖紅》:

綠凈湖光,淺寒先到芙蓉島。謝池幽夢屬才郎,幾度生春草?塵世多情易老,更那堪,秋風裊裊。曉來休對,香芷汀洲,枯荷池沼。

恨鎖橫波,遠山淺黛無人掃。湘江人去嘆無依,此意從誰表?喜趁良宵月皎,況難逢,人間兩好。莫辭沈醉,醉如屏山,只愁天曉。

——《夷堅誌補卷二十二》

2 “女子抱定”的典故出自《五燈會元》卷六"亡名道婆"條:

昔有婆子供養壹庵主,經二十年,常令壹二八女子送飯給侍.壹日,令女子抱定,曰:"正任麽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譴出,燒卻庵。

從公案來看,似乎這婆子應該是禪林高手,她卻甘願供養那個庵主,原是想供出個高僧,誰知抱著個女子卻道是“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婆子說他是個俗漢,因為他仍然執著於“空”,沒能夠摒棄刻意與做作,與禪的精神仍然是背道而馳。

“女子舉似婆”幾字,簡單解釋為,該女子將情況告訴婆子。

3女子裹腳典故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壹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麽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壹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壹種病態的審美。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於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為什麽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壹是統治者的意誌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麽,民間壹定會流行什麽,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壹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誌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註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裏女性美的壹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麽“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