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方言大概形成於西晉,底層詞匯壹定程度上受到古越語的影響。自從福建第壹本方言韻書《戚林八音》之後,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的方言韻書。
在福安,從十八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末,先後出現了《安腔八音》和《簡易識字七音字匯》等福安話韻書,為方便傳教西班牙傳教士伊格那西歐·伊巴聶茲歷時近11年編了壹本福安話詞典——《班華字典》。作為天主教多明我會在中國的主要傳教地,從高琦1632年首次進入福安傳教至今先後有兩三百名傳教士進入福安傳教,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大部分為西班牙文,文中用涉及到了很多福安地名和人名,這些都成了研究福安話古音的可能材料。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同壹個地名不同的傳教士拼寫卻並不壹致,如穆陽:就有Mo-Yang,Mu-yang,Mouc-yiong,Muc-yang,Mouc-yong等多種拼寫。《安腔八音》比《七音字匯》及《班華字典》略早。《安腔八音》中***有17個聲母,77個韻母,單字聲調七個,上聲不分陰陽。47個韻類中有25個鼻音尾韻:“春、山、賓、歡、牽、川、銀、根、天、煎”10韻,以[-n]收尾,與之相配的入聲韻均收[-t]尾;“香、掀、坑、燈、光、恭、缸、東、聲、廳”10韻,收[-?]尾,與之相配的入聲韻均收[-k]尾;“三、金、砧、添、?”5韻,收[-m]尾,與之相配的入聲韻均收[-p]尾。22個單元音和開音節尾韻的復合元音“花、秋、開、嘉、歌、須、於、杯、孤、輝、燒、俐、效、戈、西、雞、茄、崔、初、迦、歪、鉤”,其中“嘉、歌、戈、茄、迦”五個韻的入聲以[-?]收尾。合計安腔中擁有77個韻母。
之後出現的《簡易識字七音字匯》為壹名天主教神學院的中文教師福安甘棠人鄭宜光所編。《七音字匯》中壹些韻部已經與《安腔八音》不太相同,聲母有五個換了:l p k k t p t ts s n o m ? ts h j w 七音字匯 柳 邊 求 氣 低 波 他 曾 時 日 鴉 蒙 語 出 飛 與 舞 安腔八音 柳 邊 求 氣 低 波 他 爭 時 日 鶯 蒙 語 出 熹 如 無 韻母部分其中春、掀、賓、砧、牽、銀、缸、根、俐、效、戈、雞、崔、添、?、經和溝分別被君、謹、新、參、千、斤、扛、跟、基、郊、過、之、催、謙、嚴、廳和鉤所替代。其中輝韻[ui]和茄韻消失,馬重奇教授在他的壹文《福建福安方言韻書〈安腔八音〉》中認為這兩個韻分別並入杯韻與之韻。此外,與前者相比,《七音字匯》多了壹個橫韻[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