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管仲之器小哉 解釋

管仲之器小哉 解釋

管仲之器小哉!——管仲乃“聖人之師”器量焉能狹小?

《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現翻譯論語的有關學者大部分都根據這段論語將管仲定位成“器量狹小,既不節儉,又不知禮之人。

我們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壹相”。管仲被鮑叔牙舉薦為相,齊桓公稱之為“仲父”。其在任內大興改革,整頓行政、選賢任能、註重農業發展、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強國。這樣的人物豈能是“器量狹小,不節儉,也不知禮之人?”看來這些所謂的“學者”這樣的定位值得商榷。

實際這裏的“”是“器重;重視。”的意思;“”是“約束,不放縱。”的意思;“”是“疑問副詞。怎麽。”。(詳見附後註釋。)

孔聖先師在這段論語中列舉了管仲為相歷程中的優良作風,記載了管仲作官很重視細小之處;公私分明,處處約束自己,壹切都按禮法行事,從不越出禮法範圍;管仲有三處諸侯分封給他的土地,可他在處理公務時決不兼辦自己封地上的事務;堅守政務公開原則,對於那些登門拜訪者壹律拒之門外,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卻說明管仲是壹位知曉禮法遵守禮法的楷模,這些都是孔聖先師對管仲的褒揚。

由此可見當代那些翻譯論語的所謂“學者”根據這段論語將管仲定位成“器量狹小,既不節儉,又不知禮之人。”與孔聖先師這句論語的本來意思有天淵之別。

這段論語譯成現代文本應是這樣的:

譯文孔子說:“管仲他很重視細小的事情啊!”又說:“管仲也能夠約束自己不越出範圍呀!管仲家裏有三處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崗位上不兼辦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會約束自己不會越出範圍。既然這樣,那麽管仲是懂得禮法的,邦國君主關閉了眾人前來登門拜訪時必須經過的門戶,管仲也將眾人前來登門拜訪時必須經過的門戶關閉;邦國君主為了兩國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禮器和酒具的土臺處舉行儀式招待貴賓,管仲也幫助君主反覆到放禮器和酒具的土臺處壹起接待貴賓,管仲能夠主持禮儀,怎麽能不懂得禮法?”

此文篇幅較長下面將其分段註解: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⑴小⑵哉⑶!”或⑷曰:“管仲儉⑸乎⑹!曰⑺管氏有三歸⑻,官⑼事⑽不攝⑾,焉⑿得⒀儉。

譯文孔子說:“管仲他很重視細小的事情啊!”又說:“管仲也能夠約束自己不越出範圍呀!管仲家裏有三處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崗位上不兼辦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會約束自己不會越出範圍。

註釋:⑴“器”重視。《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後漢書》:“朝廷器之。”

“小”細,精細。杜甫《洗兵馬》: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

“哉”表示感嘆,相當於“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門行》

“或”又。《詩·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儉”約束(限制使不越出範圍),不放縱。《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 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乎”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義。《詩·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三歸”三處采邑。《晏子春秋·雜(下)》:“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采邑: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官”指屬於國家的、政府的或公家的。《戰國策·魏策二》:“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事”引申為職守(職責;指工作範圍內應盡的責任;亦可指工作崗位。)、職權、責任。《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攝”《康熙字典》又總也,兼也,代也。《禮·喪服小記》:士不攝大夫。疏:士喪無主,不敢使大夫兼攝為主也。

“焉”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意思是在此;如此;至此;至今。)。《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二陵焉。”

“得”德,道德,有德之人。《荀子》:“尚得推賢不失序。”

原文然則⑴管仲知⑵禮⑶乎⑷,曰邦君樹⑸塞門⑹,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⑺反⑻坫⑼,管氏亦有⑽反坫。管氏而⑾知⑿禮⒀,孰⒁不知禮?”

譯文既然這樣,那麽管仲是懂得禮法的,邦國君主關閉了眾人前來登門拜訪時必須經過的門戶,管仲也將眾人前來登門拜訪時必須經過的門戶關閉;邦國君主為了兩國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禮器和酒具的土臺處舉行儀式招待貴賓,管仲也幫助君主反覆到放禮器和酒具的土臺處壹起接待貴賓,管仲能夠主持禮儀,怎麽能不懂得禮法?”

註釋:⑴“然則”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麽…”或“雖然如此,那麽…”

“知”知道,懂得。《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禮”禮法: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規定社會行為的規範、傳統習慣。《論語·為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乎”表示肯定語氣 。《韓非子》: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樹”屏,遮蔽,閉住。《康熙字典》又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

“塞門”謂門戶阻塞。形容登門之人眾多。 唐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王彥伯自言醫道將行,時列三四竈煮藥於庭。老少塞門而請。”

“有”副詞。只有;只好;只能。《戰國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

“反”反覆。《詩·衛風·氓》:“不思其反。”

“坫”diàn古代設於堂中供祭祀、宴會時放禮器和酒具的土臺。

“有”通“佑”。幫助。《荀子·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而”能夠。《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知”主持;執掌。《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知越國之政。”

“禮”禮儀。《史記》:“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孰”疑問副詞。怎麽。 《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