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擔心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於是為了能讓年紀大的父母吃上白米,他決心去百裏之外的沂河背米。
輾轉來到沂河買上米往回走時,仲由已饑腸轆轆,而帶的野菜團子已吃完。對於壹個十幾歲的小夥子來說,沒點東西下肚怎麽能行?餓極了他就到路邊人家的地裏,撿拾人家收完豆子扔在地裏不要的豆葉吃。壹百多裏的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天,竟沒有舍得吃壹口袋子裏的白米。
父母去世後,仲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楚王對他很器重,擺了酒席為他接風。看著滿桌的酒席,仲由痛哭失聲,向他道賀的官員問其何故,就連在坐的楚王也表示不滿。
仲由連忙離席說:“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裏之外,不可得也。”壹時間,宴席上鴉雀無聲,包括楚王在內在坐的所有官員都為仲由的孝心所打動。
擴展資料
仲由簡介: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據不可考之傳言,常吃野菜充饑。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誌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屢次冒犯欺負孔子。
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誌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壹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
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於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可以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同時這壹評價所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請禱”。但對待同壹事物的對錯,如果有他不同的觀點,他也會提出來,與宰予,顏回不同,從不隱瞞。
如孔子見南子時,子路不高興 ,因為南子“美而好淫”;當孔子談“正名”時,他就說孔子太迂闊,他甚至認為讀書人並不是成才的唯壹路徑,“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如此坦誠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沒有的。
搜狗百科-仲由
2. 百裏負米的故事評說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裏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裏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裏,奉養雙親。百裏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壹次,兩次。可是壹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裏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壹步壹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壹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壹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嘆,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麽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壹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裏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評說: 子路不僅是壹個孝子,而且還是壹個非常敬重老師的人,但他個性剛猛,比較急躁,所以孔子給他以特別的教誨。有壹次子路將要出使他國,向孔子辭行,孔子就以五種禁誡之事贈予子路,為政時要註意:不強不達、不忠無親、不恭失禮、不信無復、不勞無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種禁誡來警示自己。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壹日壹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妳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但願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3. 百裏負米 這個典故 講述百裏負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裏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翻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裏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妳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4. 子路負米”的故事是怎樣的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壹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裏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裏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裏,奉養雙親.百裏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壹次,兩次.可是壹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裏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壹步壹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壹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壹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麽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壹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裏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5. “百裏負米”是誰的典故﹖“百裏負米”是孔子弟子 子路的故事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裏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裏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裏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裏,奉養雙親。百裏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壹次,兩次。
可是壹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裏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壹步壹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壹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壹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嘆,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麽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壹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裏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