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馬壹浮的簡介
馬壹浮(1883?1967)先生,中國國學大師、壹代儒宗,壹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壹代宗師?之稱;周恩來曾稱他是?中國當代理學大師?;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壹人;是詩人和 書法 家。
馬壹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壹佛,後字壹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少年時讀書,過目能誦,時稱神童。早歲應浙江鄉試,名列榜首,後與馬君武、謝無量在上海創刊《二十世紀翻譯世界》傳播西方 文化 ,時有? 天下 文章在馬氏?之譽。
1899年赴上海學習英、法、拉丁文。1903年6月,赴美國主辦 留學 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後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1904年東渡至日本學習日文;1911年回國 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辛亥革命後,潛心研究學術,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壹體,自成壹家。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均不應命。 抗日戰爭 爆發後,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1939年夏,抗戰期間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
馬壹浮先生擅長書法,各體皆備,碑帖兼取,尚古而脫古,自成壹家。尤精行草及 隸書 ,行草運筆俊利,章法清逸而氣勢雄強,橫劃多呈上翻之勢,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氣格高古;隸書取精用弘,形成用筆溫厚、結體瀟灑之特點。亦善治印,樸茂而富韻致。
馬壹浮先生工詩詞,喜吟哦,他對文字學、古典文學及哲學均深有造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種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字講錄》《爾雅臺答問》《爾雅臺答問繼編》《老子道德經註》《馬壹浮篆刻》《蠲戲齋佛學論著》《蠲戲齋詩編年集》《避寇集》《朱子讀書法》等,所著後人輯為《馬壹浮集》。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蔣氏山莊建有?馬壹浮紀念館?
國學大師馬壹浮的經歷
1887年從何虛舟先生學讀唐詩。
1888年隨父母返浙江紹興原籍,居紹興東關長塘後莊村(今上虞縣)。
1892年其父聘舉人鄭墨田教子,鄭氏為馬壹浮取學名?福田?1898年應縣試名列榜首。
1899年浙江社會賢達湯壽潛(民國時曾任浙江都督)見其文章,大加贊賞,以愛女湯孝湣妻之。同年赴上海習英、法、拉丁文。
1901年與馬君武、謝無量合辦《翻譯世界》。
1902年妻子病逝,立誌終身不娶。
1903年留學北美,習西歐文學,曾預纂《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
1911年回國,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
1928年為豐子愷撰《護生畫集序》。
1938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師名義作?特約講座?,講稿後輯為《泰和會語》。為浙大作校歌。同年隨浙大至桂林,又轉至宜山,繼續在浙江大學講學,講稿後輯成《宜山會語》。1939年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
1943年編刻自撰歷年詩詞之作,有《蠲戲齋詩前集》、《蠲戲齋詩編年集》、《芳杜詞媵》等。
1946年抗戰勝利,回杭州,續以書院主講兼總纂的名義從事刻書。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1967年胃部大出血,後諸病皆發,於6月2日在杭州逝世。
國學大師馬壹浮的評價
海內外學術界對於近現代儒學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當熱門,其中對那些自構體系、融會西學的所謂?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諸如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發表了大量的研究 論文 和專著,廣為人們所知。然而,有壹位被周恩來稱之為?中國當代理學大師?①的馬壹浮,卻鮮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與馬壹浮從不標新,更不自構體系,而始終只是默默地潛心體究宋明理學,躬自踐行中國 傳統文化 的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聞達等有關。這在今日著眼於?新?的學人們看來,馬壹浮似乎偏於?仍舊貫?,對傳統儒學沒有多少新的發明,因而未予重視和研究。
其實,馬壹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與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齊名的儒家學者。他對於傳統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眾所周知,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壹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十力語要》卷二《與賀昌群》)。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會通,了無滯礙。?(《 當代中國 哲學》第壹章,《 中國哲學 的調整與發揚》)所以,研究和分析壹下馬壹浮的思想路向,對於把握近現代儒學發展的全貌,也是極有意義的。
馬壹浮,單名浮,壹浮是他的字,號湛翁,別署蠲戲老人、蠲叟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①死於1967年。他自幼飽讀詩書,1898年,十六歲時,應縣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壹名)。②青年時,他與同鄉馬君武、馬敘倫遊,風華正茂,?各自負以天下為任?,然而不久後,馬壹浮?即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引自馬敘倫:《石屋余瀋》?馬君武?篇)大約從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他壹直在杭州,孑然壹身,身居陋巷,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畫家豐子愷在其 隨筆 《陋巷》壹文中,稱馬壹浮為?今世的顏子(淵)?,在記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馬壹浮居處訪問時的感受(第壹次是在二十年前)說:?先生照舊孑然壹身地隱居在那陋巷的老屋裏,兩眼照舊描著堅致有力的線而炯炯發光,談笑聲照舊愉快。?(引自《緣緣堂隨筆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這段充滿感情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了馬壹浮二十年間樂道不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