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太白藥王茶的品種、功效考證

太白藥王茶的品種、功效考證

記載藥王茶的文獻始見於20世紀70年代“文革”期間的中草藥書籍,《陜西草藥》始載[2],收載“原植物為金臘梅,藥用葉,其味微甘,性平,具有清暑熱,健胃,調經,用於治暑熱眩暈,兩目不清,胃氣不和,滯食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癥,長期代茶飲可益腦清心。”《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3]載:“植物為金臘梅,金露梅,藥用葉及花,葉味微甘性平,具有清暑熱,益腦清心,調經,健胃。用於治暑熱眩暈,兩目不清,胃氣不和,滯食;婦女月經不調。可長期代茶飲,藏醫用花治赤白帶下。”

20世紀80年代書籍,《中藥大字典》[4]收載內容全部引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陜西中藥名錄》[5]是全國第三次資源普查的成果匯編而成,其載“藥王茶原植物為金露梅的葉,其味甘性平,具清暑熱,,益腦清心,調經,健胃。”,該書同時還載觀音茶“原植物為白毛銀露梅,具有清熱,健胃,調經的功效。”該書所載文獻主要參照了《中國植物誌》[6]。《中國植物誌》收載了具藥用價值代茶飲的原植物為金露梅P.fruticosa L.var.fruticosa、白毛銀露梅P.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Maxim.)Hand.-Mazz.《中國植物誌》收載白毛銀露梅文獻主要參照了《秦嶺植物誌》華西銀臘梅的內容,其別名有“華西銀臘梅(秦嶺植物誌),華西銀露梅(內蒙古植物誌),觀音茶(陜西)”。《秦嶺植物誌》[7]在薔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屬Potentilla僅收載了華西銀臘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壹種灌木,並載別名為“觀音茶(太白山),藥王茶(秦嶺)”,並載其“嫩葉炒曬後可當茶喝,葉入藥,能清熱,健胃,調經,幹品煎服主治暑熱眩暈,胃氣不和,滯食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癥。”自此以後的文獻將金露梅,華西銀臘梅均稱為藥王茶,其功效均能清熱,健胃,調經。

21世紀始見對藥王茶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探討報道,白東亞等[8]報道了金露梅含有黃酮類成分和鞣質類成分。李春雁等[9]對金露梅總黃酮進行了測定,表明其在10%以上。婁寧等研究報道了白毛銀露梅揮發性化學成分約占1.6%,康傑芳等[10]對陜西太白山產華西銀臘梅的揮發油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報道,並鑒定了其中的39 種化合物。

根據陜西中醫學院張後庸教授所撰寫《太白山孫思邈隱居處的再認識》壹文,考證孫思邈在太白山隱居期間最可能是在現眉縣湯峪鎮碓窩坪,這裏海拔2300米有藥王茶生長,因此可見關於藥王茶為孫思邈隱居時所飲用是有這種可能,確定太白山地區藥王茶的民間應用原植物文獻難以確定。 金露梅為灌木,高0.5-2米,特征為花冠黃色,單花或數朵生於頂枝。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四川、西藏等生區。陜西產於秦嶺和大巴山山區,不易常見。生於海拔1000 -4000米以上的山坡草地、礫石坡、灌叢及林緣。

華西銀臘梅為灌木,高1-1.5米,特征為花冠白色,多單生於頂枝,葉具柄長約1.5-3厘米,葉背面披白色長柔毛。產於秦嶺北坡的戶縣、眉縣、太白縣,南坡的佛坪,柞水縣牛背梁、洛南縣草鏈嶺,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灌叢中或草地中。對眉縣湯峪鎮碓窩坪(海拔2300米)、太白山小文公廟(海拔3480米)和太白縣鰲山第壹平臺(海拔2400米),所采藥王茶樣本進行鑒定均為華西銀臘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經過走訪太白山藥農和草醫,認為太白山地區所用藥王茶均開白花,所采區域大多集中在我們采集標本附近,由於華西銀臘梅為野生,其分布是自然演化的生態特征,因此太白山所產藥王茶原植物應為華西銀臘梅(或稱白毛銀露梅),與其他區域和不同來源植物稱為藥王茶有別。因此稱太白山所產藥王茶為太白藥王茶, 為了合理開發太白藥王茶(華西銀臘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我們對太白山所產藥王茶進行了調查。藥王茶在太白山分布於海拔1800-3500米的區域,資源最集中分布區域為2200-3400米,其群落特征最為明顯區域在太白山森林公園範圍內和鰲山第壹平臺與第二平臺之間的範圍兩塊,其余地方均有零星分布。根據10年以上植株推算約有20萬株,其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實現有組織采收藥王茶是從2005年以後才開始,主要集中在太白縣鰲山第壹平臺處,整個太白山年采藥王茶約5000公斤,根據10年成年植株產藥王茶0.5公斤計算,太白山年產藥王茶1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