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商周: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壹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
漢代:草書(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漢末:今草,亦稱“小草”。草書的壹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
唐朝: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擴展資料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壹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2]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參考資料:
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