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壹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其二
頻年伏櫪困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為抑郁老吾身!
其三
黃河泰岱勢連天,俯看中流壹點煙;此地盡能開眼界,遠行不為好山川。
陸機入洛才名振,蘇軾來遊壯誌堅;多謝咿唔窮達士,殘年兀坐守遺編。
其四
回頭往事竟成塵,我是東西南北身;白下沈酣三度夢,青衫淪落十年人。
窮通有命無須蔔,富貴何時乃濟貧;角逐名場今已久,依然壹幅舊儒巾。
其五
局促真如虱處裈,思乘春浪到龍門;許多同輩矜科第,已過年華付水源。
兩字功名添熱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壯懷棖觸聞雞夜,記取秋風拭淚痕。
其六
桑幹河上白雲橫,惟冀雙親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課讀,負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節,千裏家書促遠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間烏鳥慰私情。
其七
壹枕邯鄲夢醒遲,蓬瀛雖遠系人思;出山誌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詩酒未除名士習,公卿須稱少年時;碧雞金馬尋常事,總要生來福命宜。
其八
壹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故人***贈王祥劍,荊女同持陸賈裝;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其九
驪歌緩緩度離筵,正與親朋話別天;此去但教磨鐵硯,再來唯望插金蓮。
即今館閣需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覽鏡蒼蒼猶未改,不應身世久迍邅。
其十
壹入都門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廳謬赴明經選,桂苑猶虛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劍,人情冷暖驗籠紗;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裏車。
創作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21歲,其年入選優貢,奉父親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應翌年順天鄉試。李鴻章入京時作《入都》詩十首。
第壹首
鉤,兵器之形似劍而曲者。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冠“吳”以稱。古人詠疆場勛業,每言此物。李公為壹介書生,而有疆場建功之想者,蓋鴉片戰爭之割地賠款,為國之辱,胸有郁結也。李公仕宦之後,建水師,興洋務,謀招商,其終身所事,多為“把吳鉤”,與外人斡旋而已。又,“吳鉤”,兵器之銳者,自亦可喻己非常之才華。“百尺樓”用三國陳登事。許汜嘗拜見陳登,陳登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讓許汜“臥下床”。劉備謂許汜:“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字)所諱也”,並謂陳登當“臥百尺樓上,臥君於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李公引此事,言己入都求仕,不為壹己。“意氣高於百尺樓”者,謂其經國之大誌,自有勝於陳登。“壹萬年來誰著史”句以問為答,謂己可“著史”,且所著之史非百年、千年,而乃萬年耳!“三千裏外欲封侯”謂己之建功,誌在降服三千裏外之洋人也。 “隨途驥”指跟從鄉試之壹班俊乂,“定須捷足”則言必得先登也。閑情逐鷗,用《列子·黃帝》海上之人與鷗鳥相遊樂事。謂己自當奮力,無心悠閑,不得學海上之人矣。“蘆溝橋”在京都西南,為京都要道也。所謂“蘆溝橋畔路”,則指李公入都之途耳。“瀛洲”,傳說中仙山。《新唐書·褚亮傳》載,唐太宗為網羅人才,設置文學館,命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為該館學士。每暇日,帝入館訪以政事,研討典籍;又命為學士畫像、作贊,題名號於爵裏,時人盛慕之,謂入文學館為“登瀛洲”。句言“有人”,實乃言己,謂己此番入都定當獲士人盛慕之殊榮也。
此詩於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氣,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誰,晚清歷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詩中,此詩最為世人稱道。前兩聯說盡詩人壹生。運轉晚清機樞,捭闔歐美交際,盡李公“只手”而已。尾聯為詩眼,盡得詩家韻味,意蘊尤長。“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幾人”雲雲,自信而無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