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的筆畫筆順是:捺、捺、橫、捺、橫、折、撇、撇、橫、折、豎、橫。
遊(拼音:yóu)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寫作“斿”,模擬壹子立於旌旗之下,後加上“氵(水)”旁成為“遊”字。“遊”的本義壹般認為是旗幟的垂飾,讀liú。後轉指水流,引申為不固定的、經常移動的。“遊”也指河流的壹段。人或動物在水中活動也稱為“遊”。
“遊”有異體作“遊”,指遊玩、遊覽,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學或求官,又引申為交際、交往。“遊”和“遊”同音,在1955年推行《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前,關於水中的活動用“遊”,在遊玩、遊歷、交遊等意義上,“遊”和“遊”都可以使用。《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遊”作為“遊”的異體字,停止使用。
遊的字源演變:
“遊”,初文作“斿”,是會意字。商代金文和甲骨文字形,左上方是壹桿飄動的旗幟(?),旗桿上方的叉是旗桿的裝飾品,右下方是壹個“子”字,代指人,表示壹個人豎起壹桿旗子。西周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壹樣,下面的人用手握住旗幟的樣子更形象。
發展到周代晚期的石鼓文時,旗桿變彎了,還多了個向上的彎鉤:“斿”的飄帶變成屋頂形了。因為舉旗總和走路連在壹起,所以有的字形又加個“彳(chì)”或“辵(chuò)”,表示舉著旗幟走在路上,就是“遊”。另壹種字形在下面增加三撇,大概是突出旗幟的飄動。漢隸字形與秦篆相同,只是方塊化而已。
許慎《說文解字》說:“遊,旌旗之流也。”(“流”應該是“旒”,指旗幟上的飄帶。)意思是指旗幟上飄動著的飄帶。商承祚認為甲文中的“斿”是“子執旗,全系象形,從水者後來所加,於是變象形為形聲矣”,“子執旗”即人舉旗的象形字,旗在人手中高舉,“旗之末垂者”才能隨風飄揚如水流,就是“旌旗之流也”。
由於在秦篆字形中加上水字旁,後起之義與水有關。“遊”引申為指在水中浮行,或表示水中潛行。由人在河水中遊泳引申為指河流。如稱從事畜牧業,放牧牲畜而無定居為“遊牧”;把沒有正當職業的人叫“遊民”;稱對敵人進行分散的、出沒無常的襲擊為“遊擊”。
古人認為“遊”與“遊”的字義有不同,也有相同。在陸地上活動,如遊戲、遊覽等,遊、遊可以通用;在水中活動,如遊泳、浮遊等只能用“遊”。現代漢字整理時已廢除“遊”字,只能用“遊”字了。
“遊”在“古代旌旗上的飄帶”這壹意義上,《漢語大字典》標註的讀音采用《集韻》的“力求切”,類推拼音為liú。“斿”同樣如此,釋義也壹樣。《漢語大字典》舉《說文》的“遊,旌旗之流也。”可是《說文》並未說“遊”讀“力求切”。
徐鉉校本《說文》的遊註為“以周切”,讀yóu,段玉裁《說文解字註》的“遊,以周切”讀yóu,都不讀“力求切”(liú)。可見讀liú是“遊”字讀音的訛化。《說文》以後的主要字書,如:《玉篇》,“遊”也是“以周切”(yóu)。直到宋代的《廣韻》“遊”字,也只有“以周切”無“力求切”。
《集韻》是宋代丁度等修改《廣韻》時收集各種不同的字形、字音,不加辨析,兼存並蓄,把漢字的形、音、義弄得十分蕪雜。在唐代以前,“遊,旌旗之流也”的“遊”字沒有“力求切”的讀音,只有“以周切”的讀音。在唐代才出現讀“遊”為“力求切”《史記·秦本紀》:“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
唐代司馬貞《索隱》:“遊音旒”。《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唐陸德明《釋文》:“遊音留”。“音旒”或“音流”都是“力求切”即liú,這是《集韻》“遊”字讀力求切的依據。之所以產生這種音變,可能是古人誤認為“旒”和“遊”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