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乙,〇。
壹,漢語常用字,讀作yī,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後引申為相同的,無二至的、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等。
乙,漢語常用字,讀作yǐ,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植物屈曲萌芽,即《說文解字》:“象春艸木冤曲而出。”後借指天幹的第二位,引申為第二等。
〇是壹個漢字,註意讀音有líng和xīng,xīng 同“星”。唐武則天所造字。《集韻·青韻》:“曐”,或省作“星”,唐武後作“〇”。líng同“零”。
擴展資料:
通常所說的筆畫是以印刷體的主流字體(宋體、楷體等)作為分析對象的,現代漢字筆畫的分類方法壹般有兩種:粗略的分類法把筆畫分為八類(永字八法)或五類(劄字法);細致的分類法把筆畫分為基本筆畫和派生筆畫(復合筆畫)兩大類。
書寫時,筆畫的方向自始至終沒有變化的稱為基本筆畫(即平筆),筆畫方向發生變化的稱為派生筆畫(復合筆畫,即折筆)。傳統的漢字基本筆畫有八種,即“點(丶)、橫(壹)、豎(丨)、撇(丿)、捺(乀)、折(乛)、彎()、鉤(亅)”,又稱“永字八法”。
1965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和國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5類基本筆畫:橫類、豎類、撇類、點類、折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