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 就是因為文言文的晦澀難懂
第二 文言文語法的隨意性,讓理解變得困難
第三,過多代詞的使用使得句子顯得不完整
第四 國人對於中國古文化不夠尊重,沒有多少人在意語文學的好不好,但幾乎所有人都會在意英語學的好不好。
第五 白話文的廣泛應用,的確,文言文之於白話文缺點太多,不利於低層次的交流。
第六,教育的滯後,我想說,只要好好的學習初中高中的文言文課程,讀懂文言文壹點都不難,可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和學習者都沒跟上吧
完畢
2. 要壹篇“我喜歡文言文”的作文我喜歡文言文2009-04-06 17:28
我喜歡金庸筆下那行俠仗義,刀光劍影的激動場面,也喜歡品魯迅寫下的“不在沈默中死亡”的犀利語言,然而,我更喜歡讀中華的文化瑰寶——文言文。
文言文踩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的肩膀,經歷了秦王統壹天下。“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又迎來了另中華恥辱的鴉片戰爭,走過了“五四”運動。到今天,雖說它已步履蹣跚,但它體現的道理卻穿梭於人們心靈的縫隙之間。
閱讀文言文,我明白了屈原流放江邊,面對漁夫“為何郁郁不得誌”的問題時,他回答“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正是這不肯俯就的高貴品格以及內心的堅定和執著才成就他流芳百世。
閱讀文言文,我了解了嶽飛憑欄眺望,寫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為國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閱讀文言文,我清楚了,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士規則。從文言文中,我知道了具有愛國、剛傲、堅強品質的壹批又壹批的文人誌士。其實,我知道的還不止這些。
閱讀文言文,我知道了〈〈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的全過程,以此成為歷史上第壹位敢於發動起義的人。從〈〈勾踐滅吳〉〉中,我明白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內涵。從〈〈阿房宮賦〉〉中,我清楚了秦國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領略了杜牧這種借古諷今的高招。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我了解了醉翁亭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有當地人民的安樂生活。仔細閱讀它們,我感覺自己好似其中的壹員。
我喜歡長篇大論的文言文,但是,也喜歡精悍短小的唐詩宋詞。
清晨起來,走在林蔭小道,吟著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心情暢快無比;夏雨過後,漫步於池塘邊,賞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情景,感覺生活平淡和諧。當太陽的余輝仍在空中逗留,面對斜陽,品柳永的“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的意境,感覺空曠神奇;夜幕降臨,月色漸起,坐在庭中槐樹下,背張孝祥的“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壹葉”,此時心靜如水。吟背如此美妙佳句,想像詩中意境,那是壹種什麽樣的境界啊!
吟唐詩宋詞,我感覺到了“春風得意馬蹄疾,壹眼望盡長安花”的快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愁苦;擁有了“長方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堅定信念,“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的灑脫;體驗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無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離別;聽人說“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淒美愛情。我喜歡文言文給我帶來的種種感覺。
閱讀文言文,我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獲得很多生活經驗,了解了成功人士背後的苦讀歷程。
總之,文言文給我帶來的快樂多多,知識更多。面對書店裏的書,我會伸出雙手,說:“文言文,來我這裏吧,我真的喜歡妳們!”
3. 我非常喜歡讀古文書籍,雖然有些字我不懂也不查字典,但大多數古籍這種情況我也遇到,想必這也是每個學習文言的人必不可少的壹個階段。雖然妳能大致領會這個段落要表達的意思,但是裏面的關鍵字、詞妳卻不理解,這就導致了妳的詞窮。
具體來說,不能很好的翻譯句子的原因有:
1,有時候古文中的詞語會含有壹些典故;
2,有時候壹個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會有不同的含義;
3,有時候文言句式的不同;
所以要想翻譯好句子,就要從上面三個方面下手。
1,要會給文言句子進行劃分,分的清主、謂、賓;
2,了解句子的結構,分清實詞、虛詞
3,要動手查詢具體的字、詞意思。雖然有的字妳懂,但是同樣壹個字古今含義可能不相同,而且壹個字往往有多個用法,所以要動手查詢字、詞的意思,要積累、要熟記,下次遇到妳就壹目了然了。
我也在學習文言的過程中,這是我自己的壹些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妳。
4.(1)本題是對側面描寫的考查.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刻畫其它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性格、形象更鮮明;使文章更加生動和感人.“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這幾句詩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是側面描寫,通過我受老師的影響,側面表現老師課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對”我“的激勵作用.(2)本題是對內容概括的考查,根據問題,找到相應的段落,逐條總結即可,在總結的時候尋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用自己的語言將詞語整理組合也可.仔細閱讀兩位老師,概括國文老師“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代課的國文老師“他喜歡教白話文,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還有他們都講的與愛國有關的詩歌,可以明確相同點: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歌,詩歌的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入情入心,學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發愛好文學的 *** .不同:壹個是國文老師,壹個是代課老師;所講內容壹古壹今;壹個情溢於胸,壹個情滿雙眸.答案(1)側面表現老師課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對”我“的激勵作用.(2)相同: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歌,詩歌的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入情入心,學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發愛好文學的 *** .不同:壹個是國文老師,壹個是代課老師;所講內容壹古壹今;壹個情溢於胸,壹個情滿雙眸.。
5. 為什麽當代中學生不喜歡讀古文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其發展的過程和精華就濃縮在浩繁的古文裏。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壹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犟調“道”的重要,也很註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壹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壹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學習閱讀古文,需要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紀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尋根文化再度熱起,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當今世界到了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壹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中國的壹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壹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胡適由於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現代壹般人對“國學”的理解,大多沿革於胡適。
現在,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壹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就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很行,同樣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麽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壹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就是:政治、經濟、文化是壹個整體,誰也缺少不了誰。
數千年的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興則國家興,歷史傳統文化充滿了凝聚力、召喚力和創造力。絕大多數古文都是經過很長時間傳承的,其間氣象萬千佳作如雲,壹旦深入其間將會愛不釋手自心俱醉!
誠然,對於壹個初學者閱讀古文就如同看天書壹樣難,我們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古人讀書尚能“頭懸梁、錐剌股”,今天有電視、網絡等現代信息傳輸工具,為我們學習古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古文教育越來越直觀,只要稍稍下點功夫學好真文決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