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字拼音是yōu。
攸(拼音:yōu),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此字本義為擊打,《說文》認為本義為流水,並由此引申指居處,處所。又用作句中語氣詞。還可作連詞,相當於乃,於是。
會意字。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手持直棒、帶杈棒或帶柄錘擊人狀,為擊打意。到西周時,發生三種變化:壹種是人與攴之間衍出壹豎筆,代表著主流方向;壹種是人與攴之間衍生出三點、兩點或壹點水;壹種是人的豎筆上衍生三橫。
戰國時,第壹種變化消失,人與攴之間的豎筆不見。第二種變化仍然保持,但與前代不同。人與攴之間有壹點的消失,有兩點的保存,有三點的變成水字,作從攴從水,人旁不見。《說文》在整理小篆時,恢復了人與攴間衍壹豎筆者,以為正體保存了從攴從水者。
隸變後楷書分別作?與攸,今通用攸,少用?。《說文》本義為行水,即流水,引申指居處,處所。《詩·大雅·韓奕》:為韓姞相攸。又用作句中語氣詞。《書·洪範》:四曰攸好德。甲骨文用作地名,亦用作方國名。還通修,指休養,強德;通脩,意為肉幹。
康熙字典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正韻》夷周切,?音由。《說文》:作攸,行水也。註:攴,入水所仗也。秦刻石嶧山文,攸字作?。《孟子》:攸然而逝。趙註:攸然迅走,趣水深處也。
又《爾雅·釋言》:攸,所也。《易·坤卦》:君子攸行。《詩·大雅》:為韓姞相攸。註:擇可嫁之所也。又《左傳·哀三年》:郁攸從之。註:郁攸,火氣也。又《前漢·敘傳》:攸攸外?。註:攸攸,遠貌。又語助詞。《書·洪範》:彜倫攸敘。《詩·大雅》:四方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