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字格寫法:加、減、數、和、差。
和字是左右結構字,在田字格裏找好禾和口的位置,整個田字格上下左右都要留點位置,避免字寫的太滿。寫田字格的口訣:左旁小者齊居上、右旁小者齊居下、橫長豎短撇捺宜收,橫短豎長撇捺宜放、馬頭小小馬背寬寬等。
釋義
和(拼音:hé、hè、huó、huò、hú)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和常與龢通用,二字本義各有所指,和始見於戰國金文,本義指聲音相應和,讀hè。
龢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音樂和諧,後二者在詞義引申脈絡上有交叉,至於無別。但是用於人名的“龢”不能寫作和,如清代政治家翁同龢。
和由本義和諧,引申到平和、溫和、柔和這層意思,讀hé。因為和諧,沒有爭鬥,所以把結束戰爭稱為和平、和好。因為“和”有***同壹起的意思,所以就有連帶的意思。又虛化作連詞,意思同與跟。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和字另讀為huó。又讀huò,指攪拌,加水攪合。
康熙字典
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歷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謚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