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讓後人哭了。我想,如果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請求,立李自成為王,那樣的話,也許明朝還能保住。
先說為什麽能保存明朝。
李自成圍攻北京時,要求崇禎讓他做西北王,可見李自成對奪城毫無信心。畢竟歷史上有過瓦拉大軍南下包圍北京的先例。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打敗了瓦拉軍,保住了北京。
再壹個,作為農民起義,李自成的最高目標是封王,不壹定要當皇帝。畢竟,衣錦還鄉是所有農民起義軍的夢想和最早的目標。可以說,李自成渴望實現這個目標,他在多個場合表達過這個夢想。後來李自成進京當皇帝,手忙腳亂,做了很多錯事。也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如果崇禎皇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那麽李自成壹定會退兵回陜西。回來後,李自成當然暫時不會分開。這樣崇禎就可以專心對付清軍了。而且吳三桂也不可能向清軍投降。這樣,清軍的勢頭肯定會得到有效遏制。
如果崇禎再命令李自成參與清軍的征服,壹般來說,李自成是會同意的。當時在所有明朝人眼裏,都認為李自成與明朝的戰爭是內戰;清軍與明朝的戰爭是壹場對外戰爭。國家滅亡時團結壹致,對外壹致,是全體明人的共同願望。所以李自成肯定會打。我們看水滸傳,裏面寫的是梁山好漢在征服遼國的時候,不僅大獲全勝,而且梁山好漢壹個都沒有死。而寫梁山征討方臘的時候,梁山好漢死了壹大半。作者為什麽這樣寫?表達的是人們對內戰和對外戰爭的不同態度。
就算李自成為了保存實力在清軍作戰的時候混日子,打總比不打好。
而且李自成壹旦成為崇禎大臣,就會找機會拿下李自成,擒賊擒王,把農民軍首領壹個個分了,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崇禎同意李自成的要求,好處壹百,壞處很少。
那麽,崇禎為什麽不答應李自成的請求呢?
我認為主要有這些原因:
壹個是崇禎根本不信任任何人。對人的不信任壹直是崇禎的壹大問題。自抗擊清軍、剿滅農民軍以來,他所殺的將領有、、袁崇煥、孫、楊、熊文燦、鄭崇儉、薛、陳新甲、等。他殺死的將軍和大臣沒有壹個是反叛的,但他對他們有很大的懷疑。連身邊的壹般大臣都不相信,怎麽能相信李自成!
第二,崇禎壹直很自信。他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覺得自己是千古如帝的人物,是力挽狂瀾的人物。戰爭之所以打成這樣,全是大臣的錯,但大臣卻無能為力。他說“我不是亡國之君,而是亡國之臣”,可見他的心思。同時,他對北京的防禦很有信心。他覺得北京固若金湯,他不可能攻破北京,手裏只有壹些李自成。但他沒想到的是,由於他苛刻殘忍的性格,基本上沒有人願意為他守城,大臣們紛紛投奔農民起義軍。和明代宗完全不壹樣。結果北京城很快就解決了,他壹個人上吊了。
再次,崇禎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方法過於單壹。宋朝在處理農民起義時,手段非常靈活,往往是鎮壓與綏靖相結合。所以宋代農民起義雖多,但無壹成氣候。而且宋末蒙元南下,整個宋國人團結如壹,誓死保家衛國。但是崇禎太單壹,對農民起義軍太苛刻。在他的字典裏,從來沒有安撫的說法。歷史上南宋屹立不倒,南明最終沒有形成大氣候,與崇禎積累的積怨不無關系。
第四,崇禎不是壹個成熟的政治家。可以說明末是壹盤大棋。壹個好的政治家應該能夠整合各種關系,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這些他都不懂,而且總是很苛刻。當然,他沒有好幫手。網上流行壹句話,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說法?其實我只是覺得晚明缺少壹個有魄力的大臣。當然,我們不能說崇禎殺魏忠賢是不對的,但是崇禎因為殺了魏忠賢,找不到壹個能給他出謀劃策,幫助他力挽狂瀾,正確處理農民起義軍的大臣,也是壹個很重要的原因。
性格有限,眼界有限,手段有限,所以最後崇禎壹路摸黑,走到壹棵樹前,沒有回頭,直接“掛了”。
(參考: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