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亞的文字叫“楔形文字”的原因:
“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根據在古代西亞流行的文字的形狀起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臘的“線型文字”,也是這樣根據文字形狀命名的。楔形文字是由兩河流域的古老居民蘇美爾人首先發明的。
約公元前3100年,他們創出了圖形文字。寫字的“筆”是壹根蘆葦或木制、骨制的小尖棒,“紙”是用濕黏土捏合而成的泥板塊,人稱泥版。寫時用“筆”在軟泥版上壓出形形色色的字跡,晾幹即成經久耐用的泥版文書。因為蘇美爾人生活的兩河流域缺少木材和石材,黏土卻多的是,所以蘇美爾人的“紙張”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圖形文字符號太多,學和寫起來都不方便,而且有些無形的東西不好用圖形表述,於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000年進行了“文字改革”,改用小尖棒在泥板上壓出壹個個橫的、斜的、豎的符號。這些符號因用“筆”的關系總是壹頭尖,壹頭寬,象木楔壹樣,因而被人們稱作楔形文字,也有人稱之為釘頭字或箭頭字。
符號總數有500多個,可以完整表示人們的語言,再加上在泥板上壓字比較容易,較中國古代往竹條上刻字簡單,所以楔形文字很快在西亞廣大地區傳播開來,成了該地區各民族的文字。
楔形文字泥版文書目前發現了很多,計有40多萬塊。考古學家僅在原先壹個叫亞述的龐大帝國的王宮中就找到了10000多塊泥板文書作品。楔形字的書寫規則也很有意思,和現代差不多。起初從上至下豎行寫,後來改成自左往右橫行寫。
有時壹部作品過長(如長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壹面泥版寫不下,就繼續寫在另壹面。壹塊泥板不夠用,就加上若幹塊。許多“頁”泥版的長篇大作要加上“頁碼”,放入泥做的封套,成為壹部書籍。泥版可大可小,小到壹“頁”僅如我們現在的袖珍小字典壹樣。比如在亞述王宮中發現的小書僅僅長約6.5厘米,寬3.5厘米。各種泥版文書是古代西亞歷史文化的珍貴記錄,是歷史工作者們刻意收集的史料。我們現在讀到的關於古代西亞的歷史,差不多都是根據楔形文字材料恢復起來的。
以上就是古代西亞的文字叫“楔形文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