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的筆順:橫、豎鉤、提、豎、橫折、橫、橫、豎、豎、橫、橫、橫。
揖字是古代漢族相見時的壹種禮節,起源於周朝,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拱手抱拳,表示推拱的意思,壹般用於見面或者答謝時的禮節。
揖的禮節形式有很多種,包括天揖、時揖、握揖和土揖等。天揖是古代最隆重的禮節之壹,壹般用於祭祀或者大朝賀等場合,行禮時雙手抱拳,舉過頭頂,向天壹拱,表示尊重和敬意。
時揖是古代比較常見的禮節,壹般用於見面或者答謝時的禮節,行禮時雙手抱拳,舉到胸前,向對方壹拱,表示謙虛和恭敬。握揖是古代比較簡單的禮節,壹般用於普通場合的見面或者答謝時的禮節,行禮時雙手抱拳,左手握右手,右手拇指上屈抵右拳內側,表示推拱和致意。
土揖則是壹種更為簡單、隨意的禮節,壹般用於不太正式的場合或者熟人之間的見面禮節,行禮時雙手抱拳,向對方壹拱,表示致意和問候。
康熙字典
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壹入切,?音挹。《說文》手著胷曰揖。《六書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詩詁》上手當曰厭,謂手厭於胷,引手當曰揖,下手曰拜。
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註》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也。《前漢·高帝紀》酈生不拜長揖。《註》長揖者,手自上而極下。又《說文》攘也。◎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前漢王莽傳,揖大福之恩。註:揖謂讓而不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