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只有壹個拼音,讀作fú。
伏(拼音:fú)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早期金文,字形從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義;或以為像壹只狗正俯身守候在壹個人的後邊,準備襲擊他。本義是“伺機狙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想隱藏自己的時候,壹般都會趴下不動,所以又引申指潛藏、埋伏。中國農歷節氣中有“三伏”之說。“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
“伏”由“匍匐”或“俯伏”之義引申而有“守候”之義,所以,《說文解字》說“伏,司也”。又引申而有“藏匿”“隱蔽”之義。如《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俯首伏地,這種姿勢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所以,“伏”又引申而有“屈服”“順服”之義。如,《尚書·湯誥》“罪人黜伏”蔡沈《書集傳》說:“故夏桀竄亡而屈服。”又指佩服,信服。如《後漢書·廉範傳》:“世伏其好義。”又指降服,制伏。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房六切,音服。偃也。《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詩·小雅》:潛雖伏矣。《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左傳·隱十壹年》:許既伏其罪矣。
又三伏。《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註:夏至後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