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毋丘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死後謚號穆侯。
王沈:西晉文學家。字彥伯。高平(今山東巨野)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寒素,受豪門世族壓抑,仕郡文學掾,郁郁不得誌,終於鄉閭。曾作《釋時論》以發泄內心積憤。《晉書·惠帝紀》載,惠帝“居大位,政出群下,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物,忠賢路絕,讒邪得誌,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高平王沈作《釋時論》,南陽魯褒作《錢神論》,廬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時之作也”。《釋時論》強烈地指責了世族制度對人才的壓抑,揭露了壹批無德無才、欺世盜名之徒的可憎面目和卑劣用心:“責人必急 ,於己恒寬。德無厚而自貴,位未高而自尊。”這些人趨炎附勢,黨同伐異。文章最後表明了作者自己懷真抱素,淡泊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誌向。全篇文章,或莊或諧,辛辣有力,是晉代壹篇思想性很強的散文。傳世作品僅《釋時論》壹篇。
王渾(223~297年),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大臣。出生於壹個官僚家庭,其父王昶是魏國司空。王渾承襲父親京陵侯之位,屬魏大將軍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變”後,曹爽被殺,王渾隨之免職。後來又被起用為懷(今河南沁陽縣)令,參司馬昭的安東將軍軍事,任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鹹熙年間(264~285年),為越騎校尉。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於龍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於”,亦稱“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壹(即狀元)。任過太樂(yuè)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淩,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存詩壹百七十余首
王居正(公元11世紀)〔北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於畫壇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