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字的筆順:ノ(撇)、ノ(撇)、丨(豎)、ノ(撇)、乛(橫撇/橫鉤)、丨(豎)、?(橫折)、壹(橫)、丨(豎)、壹(橫)、壹(橫)、ノ(撇)、丶(點)、壹(橫)、壹(橫)、亅(豎鉤)。
衡,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héng,最開始見於商朝金文時代。六書中屬於形聲字。“衡”的基本含義為秤桿,泛指秤,如衡器;引申含義為車轅前端的橫木,如衡辀。
在日常使用中,“衡”字多用作評定,如衡定。
字源演變:
衡字初見於商朝金文時代,最終逐漸演變成楷書體簡化版的“衡”。其字源演變圖如下: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戶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並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歷誌》: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說文解字
牛觸,橫大木其角。從角從大,行聲。《詩》曰:“設其楅衡。”,古文衡如此。戶庚切〖註〗,亦古文衡。
說文解字註
(衡)牛觸,橫大木。各本大木下有“其角”二字,今依韻會所據鍇本。按許於告字下曰:牛觸,角箸橫木所以告也。是設於角者謂之告。
此雲牛觸橫大木,是闌閑之謂之衡。衡與告異義,大木不可施於角,此易明者。魯頌傳曰:楅衡,設牛角以楅之也。箋雲:楅衡其牛角,為其觸觝人也。
許說與毛、鄭不同。毛、鄭謂設於角,許不雲設於角也。木部雲:楅以木有所畐束也。亦不言角。雲大木者,字從大也。古多假衡為橫。玉人註曰:衡古文橫,假借字也。
〇鄭註周禮雲:楅設於角,衡設於鼻,如椵狀。楅衡為二。許於衡不言楅,於楅不言衡,葢亦二之。從角大,行聲。戸庚切。古音在十部。詩曰:設其楅衡。詩曰當作周禮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