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字形1)。漢代文字作圖1。"萊"的異體字是"萊"。"萊"是由"艹"和"來"組成的。"萊"是形聲字。"草"字旁表義,指草本植物。"來"讀lái,表聲。本義是指壹種壹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間、路邊、荒地、宅旁等地,為古代貧困者常食的野菜。《詩·小雅·南山有臺》中說"南山有臺,北山有萊。"這裏說的便是"萊"字的本義。引申泛指雜草。《周禮·地官·山虞》中說"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這裏指除草。又可指草屋,也用作地名。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英譯 釋義 例句 例詞 lái 名詞 lamb's-quarters 草名。即藜。《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陸璣疏:萊,草名,其葉可食。
unrotated land 指郊外輪休的田。《周禮·地官·縣師》: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
鄭玄註:萊,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
《周禮·地官·遂人》:上地,夫壹廛,田百畝,萊五十畝。
萊田 指叢生的雜草。《詩·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墻屋,田卒汙萊。
漢·桓寬《鹽鐵論·通有》: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
Lai state 古國名。今山東省·黃縣東南有萊子城即古萊國舊址。 《左傳·襄公六年》:十壹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 萊夷 姓。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萊駒為右。 動詞 overgrow with weeds 長滿雜草《周禮·遂人》:萊五十畝。
《越絕書·吳內傳》:萊,野也。
《詩·小雅·十月之交》:田卒汙萊。
weed 除草。《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鄭玄註:萊,除其草萊也。
《隋書·禮儀誌三》:有司先萊野為場,為二軍進止之節。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卷壹》《艸部》 洛哀切(lái)
蔓華也。從艸來聲。
說文解字註蔓華也。
今釋艸作厘、蔓華。許所見作萊。小雅北山有萊之萊。未知即此與不也。經典多用為艸萊字。
從艸來聲。
洛哀切。壹部。籒文作。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洛哀切。《正韻》郞才切。$音來。《說文》:蔓華也。《玉篇》:藜草也。《詩·小雅》:北山有萊。疏:萊,草名。其葉可食。
又《周禮·地官·縣師》: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註:萊,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
又《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註:萊,除其草萊也。《詩·小雅》:田卒汙萊。註:萊,草穢。
又地名。《書·禹貢》:萊夷作牧。《齊語》: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註:東萊,齊東萊夷也。
又山名。《山海經》:萊山,其木多檀楮。
又姓。《孟子》:苦伊尹、萊朱。《趙岐註》:萊朱,湯賢臣仲虺是也。《左傳·文二年》:萊駒為右。
又《韻補》:音黎。郭璞《遊仙詩》: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臨泉揖淸波,陵岡掇丹荑。
又《廣韻》落代切。音賴。義同。
《爾雅》作厘。
字形書法 異體字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韻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ɡ 王力系統 之 l ? 周法高系統 之 l ? 李方桂系統 之 l ?ɡ 兩漢 西漢 之 東漢 之 魏 咍 ? 晉 咍 ?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i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i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ɑ?i 擬音/王力系統 l ?i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i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i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萊 萊 蟹 平聲 咍 來 開口呼 壹 次濁 落哀切/洛代切 lAi 賚 蟹 去聲 代 來 開口呼 壹 次濁 洛代切/音來 lAi 集韻 止 平聲 之 來 開口呼 三 次濁 陵之切 lie 蟹 平聲 咍 來 開口呼 壹 次濁 郎才切 l?i 蟹 去聲 代 來 開口呼 壹 次濁 洛代切 l?i 韻略 平聲 咍 郎才切 增韻 平聲 咍 郎才切 去聲 代 洛代切 中州音韻 來 陽平 皆來 來 次濁 lai 中原音韻 平聲 皆來 郎臺切 洪武正韻 來 平聲 六皆 來 來 次濁 郎才切 lai 來 去聲 六泰 來 來 次濁 洛代切 lai 離 平聲 三齊 鄰溪切 分韻撮要 來 陽平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