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明代作者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菜根”則是出自名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為壹個人只要能夠在清貧的生活中堅強、享受平凡,那他做什麽事都不會有問題。
他壹直很堅信這個道理,所以他以這個為主旨,在書中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總結了三百多條他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和生活感悟。書中的每壹條都對我們的人生有巨大的幫助和啟示。這篇文章,我們將通過分析書中的詞句,來分析“聽到的未必是真話,真話也未必說出來”這句話的含義,以及他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意義。
壹、書中言:耳聽未必為真,口說未必為實
《菜根譚》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聽到的未必是真話,真話也未必說出來”,這個道理。
(壹)、“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就告訴我們,不要偏信壹人的話,容易被誤導。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只是在同等情況下君子與小人的做法不同,所以在某些時候被誹謗的總是君子,被贊揚的經常是小人。
這是因為君子品格高尚、內心正直,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怒和利益汙蔑別人,這樣誌遠而淡泊名利的人,總是最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而被汙蔑、陷害,而他們又不願意去解釋,或者解釋了也不會有人相信,所以就難得解釋了。
這就導致我們總能聽到君子的壞話。但是小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使用各種手段,他們擅長陷害和討好,這樣總是更能受到他人的喜歡,別人也更容易誇贊和相信他,所以我們聽到的關於小人的都是好話。
所以對於別人無緣無故的誇贊,可以表示感激,但不要盲目相信。
(二)、“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淡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這句話告訴我們,即使別人天天掛在嘴邊的話,也不壹定是出自真心,他自己都不相信,我們又何苦去相信那。
他們說這種話的時候可能內心並不了解隱士、淡泊名利的內涵是什麽,他們說這種話有可能是為了生存,有可能是附庸風雅,也有可能是沽名釣譽。
因為真正想要隱居的人,或者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內心多是安靜、純粹的,他們也就不會大肆去宣傳他們的高雅品格。
所以,壹個人如果不懂得脫離現象看本質,輕信他人的壹面之詞和單純相信自己所謂看到的“真相”,就有可能會傷害好人、放過壞人,這種行為不但會影響他人,也會傷害自己。
(三)、忠言總是逆耳
為什麽很多人都不願意說真話,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忠言總是逆耳。忠言逆耳,妳去查字典,它是壹個褒義詞,可是“忠言”卻沒有多少人敢說,這是因為敢於說真話的人現場都不是很好。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就是因為在大殿上,為即將被處死的李陵說了幾句實話,就被處死,而他為了寫完《史記》,不惜選擇了宮刑,使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受到了傷害,寫《史記》後,不久就病死獄中了。
還有我們熟知的名醫——華佗,他就是在對曹操進行治療時對曹操的病癥說了實情,而被曹操懷疑他有殺他之心,以致被拷打入獄,最後死在獄中。
所以,說實話固然是壹個優秀的品質,值得被鼓勵、被提倡,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講真話是要分清場合的,如果在不正確的場合說了不正確的話,那帶來的後果可能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二、判斷是否說真話需要謹言慎行
(壹)、人們大都:憂喜取舍、形氣用事
這可能是人性的的壹個弊端吧:每個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喜怒愛憎來判斷事物的好壞,而做出相應的的事情。
就如我們古代常見的壹些節日,如:七夕節,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人們會在這壹天乞巧,男女會在這壹天約會;還有人們根據相關的情景創造出來的,比如壹個人出生後,那壹年恰好是災年,人們就認為這個孩子是壹個災星,而想把它拋棄;還有會我們因為對壹個的喜愛而聽信他的壹面之詞,比如大家現在都喜歡追星,但其實有可能妳並不知道明星“濾鏡”下的面孔,但是妳相信他塑造出來的“假面”,而為他做出壹些不理智的事。
我們在判斷壹件事或判斷別人說的話時,不要主觀臆斷,只憑壹時的好惡用事,按自己的憂喜取舍,要用冷靜的態度去思考、判斷。
(二)、謹言慎行終成君子之道
在現實的生活中,妳的對錯,不因為妳做的事的對錯而判斷,有時候可能無為才是壹種對,謹言慎行才能構築君子之道。
在別人眼中妳的十次成功也不會抵消妳的壹次失敗,有時壹次錯誤,就是萬丈深淵,人們常說的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無論妳處於何地,做什麽事,說什麽話都要謹慎對待,三思而後行。
總結: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謹言慎行,“聽到的未必是真話,真話也未必說出來”說的人有可能是因為個人的私心,或者是為了沽名釣譽;不敢說的人有可能是因為害怕承擔不起說完真話後的後果。
當我們不好確定自己聽到的話是真是假,這時候我們可以冷靜對待,仔細觀察。現在處於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各種信息紛至沓來,更需要我們有較高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除此之外,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要註意,不多說,不亂說,以免給自己帶來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