楯 [dùn]〈名〉1. (形聲。
從木,盾聲。①( shǔn)本義:欄幹的橫木。
②引申義:通“盾”。盾牌) 同引申義 [shield]楚人有鬻楯與矛者。
——《韓非子·難壹》左執楯而導之。——《新唐書》2. 另見 shǔn楯 [shūn]〈名〉1. 欄桿的橫木 [rail]楯類騰龍。
——何晏《景福殿賦》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逆增勝。——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2. 泛指欄桿 [balustrade; banister]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3. 又如:楯柱(殿前欄檻柱子);楯軒(指有欄桿的長廊或小室);楯梯(古代攻城的長梯);楯楹(欄桿和楹柱);楯檻(楯欄。欄桿)4. 另見 dùn。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 為什麽叫文言文是什麽意思“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文言文”: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碃譏百客知九版循保末。“飯否”就是文言文。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4. 文言文矣是什麽意思矣yǐ語氣助詞。
1、形聲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從矢以聲。“以”也可以理解為象矢飛逝的聲音,是完成的語氣。本義:語氣詞,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可譯為“了”。
2、表示完成時態。
骨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聊齋誌異·狼三則》
3、表示堅決、肯定。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系辭下》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4、確實。
吾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
5、表示感嘆。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史記·伍子胥列傳》
子適衛,冉由仆。子曰:“庶矣哉!”——《論語·子路》
奕之時義大矣哉!——沈約《棋品序》
5. 文言文盧溝橋 解釋 顧()負()循()這個是全文翻譯,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盧溝橋橫跨盧溝水兩岸,金國明昌(金章宗完顏璟年號)初期建成,我朝(作者的朝代,明朝)正統(明英宗年號)九年又進行了修補。橋長二百布(步:是古代長度計量單位),(兩側)石頭欄桿、柱子的頂上,母獅和幼獅,回頭看的、抱在懷中的、背著幼獅的、連在壹起的,姿態表情相呼應,數都數不完。俗語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姓公輸)神妙的雕刻。橋北有個村子,有好幾百戶。己巳年(古代用天幹地支紀年)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幾乎光了。村頭上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去就像城墻上的矮墻(也叫女墻)。
顧是回頭看的意思
負是背著的意思
循是順著,沿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