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王科壹譯版中把女士翻譯成“娘兒們”!不合適。因為奧斯丁的時代英國各個階級之間分得還是很清的。《傲慢與偏見》書中也多次強調這壹點。
Ladies應該翻譯成女士們或者淑女們Ladies應該翻譯成女士們或者淑女們。《權力的遊戲》中珊莎的那只狼就叫“淑女”,這個意思很明顯了。妳能想象珊莎給自己的小狼起名叫“娘兒”嗎?原文是Ladies,在過去專指上流社會的女人。假如妳是壹個女仆工廠女工,妳是不配叫Lady的,像《唐頓莊園》裏女主的女仆安娜和貝茨告白時就說過“我不是壹位Lady”。
然而“娘兒們”和“ladies”正相反,有的答案說它聽起來很有親切感,但字典並不這麽說,這個詞多少帶點蔑視感。如果妳說幾十年前沒有這層含義的話我個人也不敢茍同,我北方人,聽長輩(40年代生人)說這個詞聽得很多(“娘兒們兒”),但就連我的祖輩用這個詞是都是用它指代些他們看不起的女人的。
退壹萬步講,就算它沒有蔑視的意義在裏面,“娘兒們”在中文裏也是非常口語/市井化,不管在現代還是五十年前都不像“ladies”壹樣有表示對方是地主夫人大家閨秀的意思,且有暗示對方是年長/已婚女性的意味。
有人說“娘兒們”和“娘們兒”不壹樣的,“娘兒們”沒蔑視意味有人說“娘兒們”和“娘們兒”不壹樣的,“娘兒們”沒蔑視意味。在北京話口語裏這個壹般其實是被念做“娘兒們兒”,所以我也沒法太分具體我們生活用的哪個。根據搜百度,有人說這倆同源本質上沒區別只不過發音不同,我手頭沒漢語詞典也沒法考證。但就像我說的,不管有沒有蔑視意味在,這個詞和Lady在英語裏正式、特指上流社會女性的含義也還是差很多。
看見有的回答上Lady在特定語境下有貶義。這個的確,但更多是存在於現代英語,而非簡·奧斯汀的英語。現代英語裏妳要是叫哪個女孩“young lady”,那十有八九是她惹人煩搗蛋了,但在簡·奧斯汀的時代,young lady是很中性的稱呼,並沒有現代英語裏這種約定俗成的諷刺意味在裏,畢竟那時每個中上流社會的女人都是lady。
另外,簡奧斯汀不是中產。中產(middle class)主要指的是那些需要工作掙錢的人和他們的配偶孩子,比如商人、低級律師、外科醫生。像高級辯護律師和牧師這種是上流社會人士,他雖然也“工作”,但他們不收工資,辯護律師收的是“感謝費”,牧師收的是教區稅和教區地產田租,所以依舊可以算上流社會紳士。不過牧師這種如果收入不是很高,可能算middling class——“中不溜”階層。
以現在的眼光看大可以翻譯成“太太小姐們”,“娘們兒”確實有些粗俗了以現在的眼光看大可以翻譯成“太太小姐們”,“娘們兒”確實有些粗俗了。但是我個人當年看到“娘們兒”的時候,倒並不覺得這詞有什麽不妥。
可能是因為壹輩人有壹輩人的說話習慣吧。我當年看王科壹翻譯的版本的時候還在上中學,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末。我看這個版本的第壹大感覺是沒有翻譯腔,很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能把拗口的,彎彎繞繞的英語用很樸實的話寫出來,讓讀者很快讀懂。“太太小姐們”聽上去確實很文雅,但卻不是我平常說話的習慣,雖然我平常也不說“娘們兒”,但是聽到“娘們兒”壹詞,確實比“太太小姐們”親切的多。
我壹個90年代末看此書的人尚且如此感覺,更不要說這個譯本是在幾十年前翻譯的,或許更貼合那個年代人的語言方式也未可知。我承認王科壹的翻譯並不完美,但我仍然覺得這是我最喜歡的壹版譯版。即使有不少瑕疵,但我個人認為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