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主動性的分析與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對問題有所暗示,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最佳的狀態,以便學生對地理事物、特征、規律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與總結,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自主建構、能力得以提升、智力獲得發展。
課堂提問是壹門藝術,問的好不好,問的巧不巧,往往會影響到壹堂課的成敗。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註意有效教學的“提問藝術”。
壹、有效課堂提問要明確與具體
課堂有效提問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與求知的廣度與深度,如果問題提得含糊籠統,就會使學生難於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不出正確的答案,影響教學的進行。故提問時要緊扣教材,要把握好“明確、具體”的原則,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要點,把握探尋人地關系的度。
如在 “法國”壹節教學時,針對法國領土的組成可先提問:法國領土是由幾部分組成,其位置關系如何;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地圖引導學生自主讀圖,再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法國的領土由歐洲西部大陸部分和科西嘉島組成,科西嘉島在大陸部分南邊的地中海上”;其次,可再提出:對比法國與英國、德國的面積大小,可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幾大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壹大國”的結論,加深對於法國領土的認知。甚至,教師可以利用直接的提示,來通過“法國輪廓有什麽特點”、“法國領土的四至”等問題來深化學生對於法國領土的認識。
在地理課堂上,問題提得越明確,越具體,教學流程進行得也越流暢。這樣,既可以穩定學生情緒,增強學習信心,也為教師實施課堂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有效課堂提問要適度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教材內容的要求,提問要緊扣學情,恰到其分。問題提得太簡單,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對、不對”之類的答案,就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反而會產生隨聲附和,不動腦筋的不好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反之,如問題提得太難,過於超越學生學情,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礎,當然也不利於課堂教學的進行。
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明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即:提出的問題既需要學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這樣,在不斷進行的“提問——思考——回答——鼓勵”的模式下,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
當然,根據不同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註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有淺到深、層層遞進。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去尋求知識的真諦。對難度太大的問題,可以設計壹些小步子的鋪墊性設問。設計語言要既具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答案的內涵和外延要清楚。
如講“南極”時,教師可以先展示景觀圖片“南極冰原與企鵝 ”提問學生:請說出圖中的動物是什麽,圖中反映的是什麽地方的景觀,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麽。學生回答:圖中的動物是南極的象征——企鵝,圖片反映的是南極大陸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自然景觀。接著進行簡單的“跳躍式提問”:哪位同學知道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礦產——煤是由什麽形成的。學生可以很快回答:古代的大片森林。教師再進壹步聯系“南極”進行提問:大家想壹想,南極大陸目前的自然條件能否形成大片的森林。學生自然回答:南極大陸現在被冰雪覆蓋,氣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南極大陸煤碳資源分布圖”提出新的疑問: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已經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這又證明什麽情況呢?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種可能性?教師經過層層誘導,壹直以容易思考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大問題”。對這個新的疑問,同學們表現的非常感興趣,有同學說:這種現象可以說明南極大陸過去曾經有過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還有同學站起來說:從南極大陸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來分析,它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教師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可以靈活采用“啟發式提問”,促使學生思考。“那麽,這大量的煤炭資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第壹冊《海陸變遷》壹節中,我們已經學過,世界上的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陸地不斷漂移的結果。”於是,學生明確了這樣壹個觀點:南極大陸也有可能曾經位於溫暖的地區,現在的煤正是由那個時期的森林資源形成的。
縱觀這樣的查字典地理課堂,教師的課堂提問張弛得體,疏密有致,起伏節奏有個合理的安排。師生交流互動,配合較好,課堂氣氛活躍,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
三、有效課堂提問要學會“用心傾聽”
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幹擾,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壹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壹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壹定的開放性。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答案。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用心傾聽。學生壹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引導。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用心傾聽,要求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這其中最關鍵的策略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樂於傾聽學生的見解。
四、有效課堂提問應關註三時段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提問的時間,可分為課前提問,課間提問,課後提問三類。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組成,“課前提問和課間提問”這兩種提問形式,也有壹些應當註意的事項。
1、課前提問應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課前提問用於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並檢查學生掌握情況,起到承上啟下,引入新課的作用。課前提問應註意如下幾點:1)突出重點。設計的問題,應是上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點知識。 2)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雖然有些知識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記憶,但需要教師引導記憶方法。3)承前啟後,導入新課。設計的提問,在復習完舊知識後,應讓其自然地轉移到新知識上來,這樣就要求最後壹個提問設計的巧妙,讓它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2、課間提問應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
課間提問目的在於放慢壹下學習過程,讓學生進行消化吸收,並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課間提問的設計應註意以下幾點:1)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設計這類提問要註意學生於有的知識水平,要讓學生感到老師所提問題與已有知識有內在聯系,又不能從自己的記憶信息中直接取出答案,需要壹番苦心思索才能發現隱蔽著的結論。當他經過思索得出正確答案時,會興奮、激動,感到老師教的知識有用,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萌生好好聽下去的激情。2)問題應是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不能簡單的重復。如講完法國後問“法國的首都是什麽?首都的職能又是什麽?學習念念課本就可以了,沒有什麽意思,反而浪費時間。如果設計從下面的形式,效果會好些:法國首都巴黎為什麽被稱為藝術之都?學生需要真正理解藝術之都,細心閱讀地圖,才能得出正確答案。這樣,既對剛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又把知識進行了深化、延伸,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感受到了學習後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實踐表明,有效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理解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掌握好“明確、具體”的提問原則,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以“用心傾聽”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夠在壹堂地理課中,真正實現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