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江蘺
俗名: 北方沿海群眾多稱為“龍須菜”,福建稱海面線、棕仔須,廣東稱粉菜、海菜、蛇菜、沙尾菜。
我國沿海各地均有江蘺資源,現廣東、廣西等南方沿海已發展養殖。采收江籬在兩廣從3月開始,福建沿海要推遲壹個月才開始收獲。
江蘺體內充滿藻膠,含膠達30%以上,是制造瓊膠的重要原料之壹,廣泛應用於工、農、醫業,作為細菌、微生物的培養基。沿海群眾用其膠煮涼粉食用,也直接炒食。煮水加糖服用,具有清涼、解腸熱、養胃滋陰的功效。
二、 江珧殼 為江珧科動物櫛江珧的貝殼。 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捕得後,除去肉,取貝殼洗凈,曬幹。
清熱解毒藥;熄風鎮靜藥
性味味鹹;澀;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熄風鎮靜。 主治高血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5g。外用:煆,研末,撒敷。
三、江珧柱:活於淺海泥沙底。我國南北沿海都有分布。采集全年都可捕捉。捕得後,剖取肉柱,鮮食;或加工為幹制品,俗稱幹貝。 性味甘鹹,平。①《本草從新》:甘鹹,微溫。②《本草求原》: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江珧柱的功效滋陰補腎,調中。 ①《本草從新》:下氣調中,利五臟,療消渴,消腹中宿食。 ②《本草求原》:滋真陰,止小便。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腎。
江珧柱動物櫛江珧的後閉殼肌。江珧柱又稱馬甲柱、角帶子、玉珧。分布於我國南北沿海。獲得後,剖取肉柱,鮮食;或加工幹燥制成“幹貝”用。 味甘、鹹,性微溫。有類似淡菜的作用。主要能滋陰補腎。用於肝腎陰虛,腎氣不足,尿頻,遺尿,消渴多飲等。可與淡菜同用。煮食或燒菜。《閩中海錯疏》說:“沙蛤之類在舌(西施舌),江珧之美在柱”。均為海味上品。
四、江南玄胡:解毒消腫藥;活血止痛藥;止血藥。
別名:土三七、白七、皖南元胡、花生三七、土珠參。
為小檗科植物江南牡丹草的塊莖。
藥用部位塊莖 分布於江蘇、安徽和浙江等地。
生於山坡灌人命、疏林及苧麻地中。
味苦;性平。 功效解毒消腫;活血止痛;止血。 主治跌打損傷;急性腰扭傷;落枕;骨折疼痛;胸痛;頭痛頭暈;胃痛;消化道出血;吐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研末,每次0.5-1g,每日3次。外用:管量,煎水熏洗;或研末,酒或醋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