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木有關於文字(文學或文化)的小故事

有木有關於文字(文學或文化)的小故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裏對象形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這話大意就是,畫成壹個實物形體,筆畫隨之曲折變化,日字、月字就是這樣的。

書中六須翁問道:“每天早上從東方升起的大火球叫做什麽?”獨辮娃答:“太陽。”

六須翁講:“我們今天說‘太陽’用的是兩個字,兩個音節。古代只叫‘日’,不叫‘太陽’。造字的時候,按照日的樣子,畫成圓形。金文中的日字就很圓。”

獨辮娃反問:“太陽是圓的,‘日’字怎麽寫成方形呢?”

六須翁告訴他:“金文和甲骨文開始把太陽刻畫成壹個圓圈,後來中間加上壹點。圓圈刻畫起來相當困難,慢慢就變成長方形了,壹點也變成了壹橫。”

獨辮娃又好奇地問:“為什麽早上和傍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比中午紅;中午看到的太陽小壹些,卻特別熱?”

六須翁從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壹顆行星,講到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自轉,生活在地球上某壹點的人們與太陽的距離就有遠近之別等天文知識,使獨辮娃明白了:太陽本身沒有大小、涼熱的差別,只是我們看它的時間和角度不同,才顯出大和小、涼和熱的不同。

六須翁接著問什麽是月亮,之後又告訴獨辮娃:“月亮的‘月’字,在甲骨文裏,最初是刻畫成半圓形,就像半邊月亮,後來又在半圓形裏面加上壹畫;再後來,為了刻畫的方便,才把它刻寫成‘站起來’的長方形,下面不封口,以便與‘日’字相區別。日、月兩個字分別指太陽和月亮,連起來作為壹個詞,‘日月’就有‘歲月’、‘日子’的意思。”有關‘月’字的造法講到這裏已經完了,可獨辮娃又問起月亮上有沒有壹個美麗的阿姨叫嫦娥,還有壹個叫吳剛的人不停地砍壹棵桂花樹,是真的嗎?六須翁告訴他這些是神話故事,並借機講了月光是由反射太陽光形成的,因為太陽、地球、月亮這三顆星球的方位、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我們看到月亮的不同樣子。並引了壹句民間諺語:“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七初八月半邊,十五十六月團圓。二十七八日月同發。”

看,書中采用講故事的方法,把“日、月”兩個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及過程講得多麽生動、精彩,興趣盎然。

第壹則故事 有壹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壹張“戰表”。皇上拆開壹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壹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壹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麽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壹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壹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壹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二則故事 說壹個人和夫人在家裏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壹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壹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第三則故事 《施氏食獅史》是壹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九十壹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妳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壹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壹杯、小棍壹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只用壹個發音來敘述壹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裏住著壹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只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鐘,剛好有十只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只獅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幹。 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只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只獅子,原來是十只石頭的獅子屍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背景 話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議漢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學生識數千漢字的痛苦。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老先生大不以為然,戲寫壹文施氏食獅史。全文***92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 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拼音朗讀本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趙元任希望通過篇文字,引證中文拉丁化所帶來的荒謬。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壹天,無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盡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於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於是,老虎派狐貍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接受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壹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後,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天的宴會我特地為妳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後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膻’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並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該我說了算!”這時,在壹旁的狐貍見狀搭了腔,說道:“壹個大王,壹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妳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幹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妳們造壹個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魚,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貍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壹定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後,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壹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後,始祖又告訴狐貍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貍問:“那如何是好?”於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貍壹番。

狐貍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麽,到底這個字該怎麽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後,狐貍根據始祖預先設置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後半部分‘-ɑn’在後。”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麽?”狐貍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妳做大王在後。”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有這樣壹個漢字“弓魚”,左邊為“弓”,右邊是“魚”。“弓魚”字並不常見,是個會意字,也就說是,古人根據壹個事件或壹些場景造出了這個字,在當時,這無疑是他們熟知的事件。然而,由於時間相隔太久,“弓魚”字隱藏的信息以及古人為何要造出這個字,已經成為千古之謎。 奇怪的是,翻閱《漢語大字典》《辭海》,都查不到這個“弓魚”字。“弓魚”最早出現,是在陜西弓魚國遺址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盤上。而歷史上,“弓魚”字並未在其他器物上出現,是個“單純”的漢字,後人可以不費力氣地追查它背後的故事。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註這個“弓魚”字,是因為它背後隱藏著壹段鮮為人知的古蜀歷史。三星堆金杖上雕刻著壹張弓箭,壹條魚,壹只鳥,魚被弓箭貫穿而入,同樣的圖案還出現在金沙金帶上。金是古代重器,古人將圖案刻在金器上,壹定意味著戰爭、盟誓、遷徙等大事。對壹個西南民族而言,在文字尚未出現的情況下,族人或許會用壹些符號來記錄部落的大事,那麽,壹張弓箭與壹個魚會蘊藏著什麽密碼?其實,如果用漢字表示,“弓”和“魚”組成的恰好就是“弓魚”字。漢字與成都平原史前金杖、金帶上的圖畫聯系在了壹起,為何古蜀人想表達的內容會在陜西弓魚國遺址的青銅器上出現?三星堆、金沙遺址與弓魚國遺址之間,究竟有何關聯? 壹場突如其來的大火 弓魚國遺址如同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影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疑問都能在弓魚國找到答案:弓魚國晚在西周,比三星堆古國晚了數百年,它們的關系究竟是什麽?弓魚國青銅人端坐在墓室中,為何青銅大立人卻被埋入了祭祀坑?或許,所有的答案,都隱藏在壹場意外的大火中。 3000多年前的壹個深夜,熟睡的三星堆人在壹片火光與劇烈的濃煙中驚醒。他們發現,國家宗廟已為熊熊大火吞沒。三星堆人紛紛趕往宗廟,然而,由於大火過於兇猛,他們根本無法接近宗廟,只能眼睜睜地幹著急。高大巍峨的宗廟轟然倒塌,房梁與瓦礫砸在神案上的金器、青銅器、玉器上,昔日懸掛在宗廟之中的縱目面具轟然墜落,青銅大立人或許也難逃劫難,被壹根房梁砸成了兩半。 當三星堆人再次步入宗廟時,這裏已為瓦礫、斷壁殘垣所掩埋,象征著國家根基的宗廟已化為廢墟。祖先流傳下來的青銅人、縱目面具、青銅神樹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損壞,失去了昔日的神采。宗廟曾經是三星堆古國最為神聖的地方,而現在,尊貴已經屬於過去。三星堆人遇到了壹個棘手的問題。 歷史學家之所以猜測三星堆宗廟毀於壹場大火而不是戰爭,是由於古時兩國交戰,雖有焚燒宗廟的習慣,宗廟中的寶物卻不在毀棄之列,而是作為戰利品,運送回國,炫耀勝利。《墨子》記載,兩國交戰,“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焚燒宗廟往往是家常便飯。不過,昔日齊國伐燕,齊宣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將燕國寶物運回齊國;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之戰,並且用從燕國掠奪的上等銅,鑄造了著名的中山王銅方壺。三星堆的青銅器、玉器卻被掩藏在兩個祭祀坑中,顯然,敵人是不會如此好心的。 奉獻給神靈的神物已被燒毀,在三星堆人眼中,它們已經完全失靈。古代歷史上,不少史前部落對於自己認為不靈驗的祭祀品,常常會丟棄,澳斯弟亞人在出獵不獲時,就會去責打神像。對於這些失寵的祭祀品,三星堆人已不打算繼續使用,他們在馬牧河畔挖了兩個坑,將這些失靈的神物永遠埋入地下。三星堆人顯然有著足夠的時間來做這項工作,祭祀坑平整規則,坑底堆放著小型青銅器、玉戈、玉璋,中間是大型青銅器,最上面則是60余根象牙,令後人覺察不到壹點匆忙的痕跡。當變形的青銅器、玉器、金器被塵土湮沒的剎那,三星堆人積聚了幾個世紀的財富也在那壹刻化為烏有,遷徙的號角由此吹響。 壹群分裂的古蜀人 崩塌的宗廟最終也帶走了古國的穩定,在大多數三星堆人心目中,這片曾經養育他們的土地在大火過後也變得不祥,不過,他們並不知道要遷徙到何方,三星堆古國內部出現了劇烈的爭吵與對峙,龐大的古國在這壹刻走向了分裂。 商代晚年的三星堆古國走到了盡頭,而在周代,成都的金沙古國與陜西弓魚國孕育了古蜀文明新的希望。我們不妨可以這樣推斷:宗廟焚毀之後,三星堆人欲尋找新的樂土,不過,對於遷徙方向,三星堆人並未取得壹致,或許,他們壹部分向往成都平原,另壹部分則執意往北遷徙。兩群三星堆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在壹場盛大卻淒涼的告別儀式後,分別踏上了征途。孫華認為,他們中的壹支,來到成都平原,在金沙重新建立了壹個堪與三星堆媲美的國度;而遠上陜南的三星堆人則命運多坷,在異國他鄉,他們必須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銅,甚至是強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這群頑強的三星堆人建立了“弓魚國”。而在後人眼中,“弓魚國”是壹個對三星堆有著無限追憶與緬懷的王國,是壹個活在過去的王國。 初來乍到的弓魚國人壹度活躍無比,弓魚伯成為他們新的領袖。西周年間,弓魚國迎來了壹個風光的政治婚姻,周朝王室重臣井伯(壹說為井叔)之女井姬下嫁弓魚伯。歷史上的弓魚國為了在夾縫中生存,不得不靠婚姻維持它與周王朝以及臨近的矢國、夌國的關系,然而,婚姻帶來的和平終究是短暫的,弓魚國與矢國、夌國之間壹度劍拔弩張,壹連串的婚姻最終也擋不住弓魚國走向衰落的腳步。 西周穆王時,矢國逐漸強大,成為關中西部最活躍的諸侯之壹,渭水以北的肥沃土地逐漸落入矢國之手,弓魚國被迫遷往渭水南岸茹家莊壹帶,依靠渭水天險與矢國周旋。從弓魚國遺址透露的信息中,後人已不難發現弓魚人的舉步維艱。茹家莊弓魚伯墓出土的青銅器數量雖多,體形卻非常小,制作草率、簡陋,呈現出壹派衰敗的氣息;西周中期以後,弓魚國在渭水南岸的茹家莊、清姜、竹園溝壹帶的活動蹤跡已經模糊不清,此時的弓魚國已經國破,或者不知遷徙到了何方。在壹座編號BRM3的墓中,順著壹條斜長的墓道,考古學家發現,這個具備王族規模的大墓中沒有任何隨葬品,接近墓室處有壹具蘆葦包裹的骨架,死者頸部有條痕跡,明顯被縊而死。許多學者相信,這個被縊死的古人,或許就是弓魚國最後壹位國王的骨架,在矢國勢如破竹的軍隊面前,弓魚國終於消亡。自此,有關弓魚國的傳說最終歸於平靜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壹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壹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裏,我就介紹壹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麽壹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壹個長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壹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壹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壹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壹些象形字,並把壹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壹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壹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壹字多義、多字壹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壹使用壹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壹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壹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湧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壹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壹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壹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壹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壹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壹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壹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壹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壹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制開發了壹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壹種標誌,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壹世紀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