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
玉雕應該還存在,但朱妍改變了它。妳能有多少悲傷?它只是壹條向東流的河流。
做出贊賞的評論
此詞寫於李煜回宋後第三年左右。詞中流露出不加掩飾的故國思想,據說這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壹。然後,就相當於李煜絕望的話語。
全詞問答;從問天問人到問自己,通過悲傷中激烈的基調和自由曲折的藝術結構,貫穿了作者憂郁的思想,形成了令人耳目壹新的審美效果。
誠然,李煜的鄉愁未必值得同情,他懷念的往事也離不開“玉雕”的帝王生活和皇宮秘事。但是這幅著名的傑作在藝術上是獨壹無二的:
《春花秋月》大多很美,但作者懇切地希望它早日“消失”;小樓裏的“東風”帶來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了作者的“忍不住的嘆息”,因為它們都勾起了作者對變化了的事物的感情,表現了他對被囚禁在異國他鄉的憂慮,用來形容作者從珠聯璧合變成長歌當哭的囚徒心情。
結束語“壹江春水向東流”是壹句以水比喻悲傷的名句,含蓄地表現了悲傷的川流不息。與之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略顯生硬,而秦觀的《江城子》卻淚流滿面,滔滔不絕,心事重重,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壹詞之所以引起廣泛的* * *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句充滿了感染力和象征性的隱喻,使其憂郁的思想既生動又抽象: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憂郁思想的真實內涵——懷念過去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表現出它的外在形式——“宛如壹條向東流的河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上的共鳴,並用它來表達自己相似的感受。因為人的煩惱雖然內涵不同,但都可以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的外在形式。因為“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這個詞在產生了廣泛的* * *聲而被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