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景象的詩句有什麽作用

關於景象的詩句有什麽作用

1.魯迅的《故鄉》中描寫風景的句子

魯迅的《故鄉》中描寫風景的句子:“陰晦”的天氣,“鳴鳴響”的冷風,“蒼黃”的天色,“蕭索”的荒村,荒涼的景物中透露出作者“悲涼”的心緒。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壹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壹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在這幅“神異的圖畫”'中,寄托著作者對理想中故鄉的愛與眷戀。這壹幅明凈美好的畫面在篇末又壹次重現,則更有力地襯托了作者的美好的“願望”。

此外,“黃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風景”,也都與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諧巧妙地交織在壹起。

作用:生動的景物描寫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波瀾

2.詩歌以景開頭有什麽作用

古典詩歌寫景的作用:

景,是詩歌表達感情的重要憑依,理解詩歌中的景對我們把握壹首詩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詩歌中的景?首先看詩歌是如何描寫景的,然後分析其具有怎樣的特點,最後把握其作用。

詩歌中寫景的作用,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對表現人物的作用、對表達感情的作用、結構上的作用。具體的說,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對比反襯、借景抒情、起興、過渡、以景結情、點明時令和地點等。

所謂渲染烘托,就是通過景物描寫渲染壹種環境氛圍,用這種環境氛圍來烘托人物的心情。所謂對比襯托,就是通過描寫情感基調與詩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讓兩者形成對比,從反面襯托突出作者的感情。這兩個作用在前面已有談及,這裏不再贅述。

(壹)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詩歌表達感情的壹種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寫來表達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於:烘托是通過環境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現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則是壹種抒情方式,指的是詩人在創作時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這個媒介來表達感情。

(二)起興。

起興,又叫“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簡單的說,“興”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來引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因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詩歌或各節(如果是比較長分節的詩的話)開頭。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興”的作用。

(三)過度。

在說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過渡作用之前,我們先得明白壹點:就像我們的感情會因為環境的變換而變化壹樣,在詩中,詩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也就說,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憂或樂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憂忽樂有所變化的。

如果在壹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變化,那麽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導致其情感變化的原因。這樣,處於詩歌情感變化之間的景物描寫就可能具有過渡的作用。

(四)以景結情。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尾的壹種方式,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突然轉為寫景,以景代情結束全詩。使用此種技巧可以讓讀者在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使詩歌韻味無窮,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情勝有情”的藝術效果。

3.景色描寫的作用

細節描寫就是對文章中細小的環節或情節進行描寫。

細節描寫在文章描寫中的地位看似閑筆或贅筆,信手拈來,無關緊要,可有可無;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設置和安排,不能隨意取代。壹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運用細節描寫的例子。 1. 場景細節描寫。

例如: (1)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都德《最後壹課》)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壹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3)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壹片紫色的陰影從海裏鉆出來。(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以上句(1)對社會環境的描述,真實、簡單地交代自己的國土已被敵人占領。

在法蘭西綠草如茵的土地上,敵人在這裏操練和踐踏,大煞了這個法國東北部小鎮幽美的風景。這個細節,向讀者揭示“最後壹課”這場悲劇的社會根源,句(2)和句(3)景色描寫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在見到了於勒前後的不同心境,並用環境描寫進行烘托。

句(2)較明快,表現他們快活而驕傲的歡愉心情。句(3)較灰暗,顯示了他們滿懷失望與沮喪的心情。

2. 服飾細節描寫。例如: (1)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魯迅《孔乙己》) (2)這藤野先生,據說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壹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魯迅《藤野先生》) 以上句(1)描寫長衫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有壹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

不肯脫下這麽壹件長衫,是惟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這個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句(2)是留級學生講關於藤野先生的掌故,壹方面表現藤野先生的生活儉樸,壹方面表現他的生活隨和、不拘小節、馬虎、不講究的性格特征。 3. 語言細節描寫。

例如: (1)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壹回來,我們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壹個有辦法的人。”

(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2)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妳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於若瑟夫,他就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以上句(1)表現菲利普夫婦聽說於勒在外邊發了財,因於勒的經濟地位而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把改變家庭拮據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歸來。充分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征。

句(2)屬表現母親的冠冕堂皇之辭:在兩個女孩和女婿面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註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面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4. 動作細節描寫。例如: (1)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魯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錢。(魯迅《孔乙己》) (3)“……葉爾德林,幫我把大衣脫下來,……真要命,天這麽熱,看樣子多半要下雨了……”(契訶夫《變色龍》) (4)“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風了,挺冷……。”

(契訶夫《變色龍》) 以上句(1)(2)兩句中,“罩”這個動詞準確地描寫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給孩子們壹人壹顆,而孩子們吃完茴香豆後不肯離開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和無奈的動作,表現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動作活靈活現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窮得要命卻還要擺闊的迂腐性格。

句(3)(4)中“軍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標誌,是奧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脫”大衣的動作表現的不是天氣熱,而是“判”錯了狗,急得渾身冒汗的膽怯心理。 “穿”大衣的動作表現的不是天氣冷,而是遮掩剛才辱罵將軍的心冷膽寒的心理。

壹“脫”壹“穿”的細節,勾勒出這個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醜態。 5. 心理細節描寫。

例如: (1)我不知道妳當時是不是察覺,壹個孩子站在那裏,對妳是多麽的依戀!(魏巍《我的老師》) (2)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都德《最後壹課》) 句(1)抒發了對蔡老師至今仍懷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現壹個小學生內心對老師的感情激動到了極點,句(2)當小弗郎士聽到學校屋頂上鴿子咕咕的叫聲時,內心表現出對敵人禁教法語的卑劣行徑的輕蔑、憎恨和珍視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 細節描寫種類繁多,不壹壹列舉。

文章中每壹細節描寫都蘊含新意,發人深思,耐人尋味,我們閱讀時壹定要認真揣摩其絕妙之處。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

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 如課文《我的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