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如何理解中國古詩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如何理解中國古詩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什麽是“有我”?

把作者的感受帶入文藝作品,讓讀者真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東西。簡單來說,妳在描寫壹個場景或者什麽東西的時候,壹定要有自己的態度,通過作品傳達出來,引起讀者的* * *宋,也就是“有我”。

詩歌中的“我”是什麽?王國維《人間花刺》曾闡述詩歌“有我”與“無我”的理論:

那裏是我的境界,我看東西,所以壹切都是我的顏色。沒有我,我們以物觀物,不知道什麽是我的,什麽是物的。

這不難理解。“和我在壹起”就是“從我看事情”。詩人寫的情境都是詩人看到的,所以都代表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我們看杜甫的《河邊壹步尋花》:

黃色的四朵少女花茁壯成長的道路覆蓋,成千上萬的花朵鞠躬和樹枝低低。

眷戀花香中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自由中的柔柔鶯兒只是快樂地歌唱。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能感受到杜甫的狀態嗎?他得到了成都地方官員嚴武的庇護,衣食無憂,這是他壹生中最穩定的時刻。壹個人壹旦沒有了生存壓力,就暫時不會為國為民擔憂。“黃絲娘家開滿花”,句子如此輕佻,妳能想象他浪子般的狀態嗎?這些場景,由“打蝴蝶”和“嬌嬰”這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意象,恰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看壹首描寫春色的詩,袁枚的《桃樹》:

二月,春回風雨,桃花感覺轉瞬即逝。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如壹朵初綻的鮮花。

都是春暖花開。這首詩為什麽給人壹種傷感的感覺?“殘紅”和“不到”兩個詞的組合表達了詩人對時間飛逝和遺憾的感受。

壹樣的風景,寫出不壹樣的味道,這是因為“有我。”

我隨便找了兩首詩。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壹定會找到更合適的。

如何在詩歌中體現“我”?

作為壹個詩人,充滿情感和細膩簡直是必要條件。當妳被風景和事物感動,覺得有話要說的時候,如果沒有難受的感覺,可以寫詩。

那麽這個時候,找到觸動妳的點,用最恰當的詞語準確表達出來。

如果妳不能感動自己,妳就不能感動讀者。

妳的感受準確地傳達到讀者的腦海裏,觸動了他們,妳的詩就會“有我”。

其實這個和我在壹起的“我”只是妳心裏的感覺。

什麽是無我?

沒有我,我們以物觀物,不知道什麽是我的,什麽是物的。

以事論事是什麽意思?其實就是物化作者本人。即使詩中有描寫詩人活動的句子,也顯得無關緊要。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有點類似於“上帝視角”。這首詩中的人物對我來說不再重要了。他的所作所為,所傳達的意境,都是物化的行為。這種視角有壹種天然的超脫感,常見於田園詩、隱逸詩、禪詩。

最典型的是陶淵明和王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仿佛在看壹幅畫,詩人正在魯南的籬下悠然采菊。我們感受到的是整個畫面帶來的寧靜和閑適,而不是詩人自身行為帶來的情緒波動。

再比如王維的竹樓:

我獨自倚在密竹中,彈著琴,哼著歌。

太輕了,沒有人能聽見,除了我的夥伴,明月。

為什麽王維的詩給人壹種空靈冰冷的感覺?我們稱他為詩佛,因為讀他的詩給我們這種獨特的超然感覺。這種超脫超越了物化的詩人本身。

"獨倚密竹,我彈琴,我哼歌",誰在這裏獨坐,誰在彈琴,誰在吹口哨?他可能是詩人,但也可能不是詩人。全詩是壹幅掛在墻上的畫。即使詩人在《我在彈琴,我在哼歌》,他也只是這幅山水畫中的壹個人物。

這就是“以物觀物”的寫法,達到了“不知何為我,何為物”的效果。

沒有我,其實就沒有自我。

如何做到“無我”

詩歌作為表達感情的文學作品,是壹種很常見的境界。詩歌本身的品質,包括其他文學作品,都需要情感傳遞,讓讀者產生通感,這是壹部好作品、壹首好詩的基本條件。

所以“有我”相對容易體現,做不到就很難說是好詩。

要達到“無我之境”,需要壹種超然的態度,跳出自己詩歌的意境,讓自己高於自己的作品世界,從內心看不起自己。

這種超然的境界,完全由讀者自己去感受當時讀書的感覺。詩人自己的形象只是壹個道具,隱藏在這種“無我”境界中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也更有意義。

這不僅是寫作手法的問題,也是心境的問題。

所以王國維又說:

古人寫詞,也有很多人寫我的境界。但是,妳不能在開始之前就寫我的境界,這也是英雄能立耳的原因。

非詩英雄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