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王安石從汴京南下揚州,乘船西至金陵(江蘇南京),經京口(江蘇鎮江),到了瓜州渡江,船靠岸,不再行走。站在船頭,他向西望去,但當他看到隱隱約約的青山、洶湧的河流、春風和綠色的田野,以及天上的明月時,他更加想念金陵鐘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他走進船裏,拿出紙和筆,略壹思索,寫了壹首題為《登上瓜州》的詩:
京口瓜州壹水房,
中山只隔了幾座山。
春風又來到了江南岸。
明月幾時照我?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與綠江南岸》裏的“到”字太死了,看不出春風到了江南是什麽樣子。想了壹會兒,他開始把“到”字圈起來,改成了“到”。後來想了想,覺得“國”字不合適。雖然“國”字比“道”字更形象,描述了的逝去,但仍不足以表達壹個人重返金陵的迫切心情。於是我把“國”字圈起來,改成了“金”和“滿”。這個改了不下十次,王安石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最滿意的詞。他感到有點頭痛,於是走出船艙,看了看風景,讓自己的頭腦休息壹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望著江南。春風吹來,草兒翩翩起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風景如畫。他感到神清氣爽,頓時看到了春草青青。這不是我要找的“綠色”這個詞嗎?壹個“綠”字,表達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想到這裏,王安石很不高興,趕緊跑進船艙,拿出壹張紙,把原詩中的“春風再來江南岸”這句話改成了“春風綠在江南岸”。
為了突出自己反復推敲的來之不易的“綠”字,王安石特意把“綠”字寫得大壹點,非常醒目。
壹個“綠”字,讓全詩有聲有色,全詩鮮活起來。“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很多關於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