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壹) 談談我對詩歌的浮淺理解/青海湖
為了響應詩社的活動,我剛才看過藍星的倡導,的確很好,很高興,我十分支持。我想了壹下,如果針對某首詩歌談談創作的過程,恐怕操作起來有壹定的難度。詩歌創作不像小說,寫創作談也許談不出什麽。在這裏,我淺談壹下自己對詩歌寫作的理解,希望拋磚引玉,以期得到更多朋友的好的詩歌理論和寫作經驗供我們大家借鑒。
我的理解是,詩歌最初的構思,就是珍珠蚌裏形成珍珠的那顆沙子,因為這顆沙子,刺激蚌分泌出液體來包裹沙子,才形成了珍珠。那麽,這棵沙子的來路,可能是壹個閃念,也可能是長期思索後的頓悟。對於詩歌寫作者來說,讓他說明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理狀態,心情狀況,都是不太容易說得清楚的。也許沒什麽背景,只是壹種心情。心情是什麽,就寫在詩歌裏了。
此外,詩歌最初的寫作是自己的,他寫自己,也寫別人,有個性也有***性。詩歌寫出來之後,如果得到大家的認可,那就是大家的。妳的解釋已經局限了詩歌本身的想像力和內涵。每個人讀出的感受不壹樣,所以詩歌只能理解,是不可解釋的。
詩歌最初是需要技巧的,寫到壹定的時候,或許就沒有什麽技巧了,我曾經從佛家的“法無定法”,道家“大道無形”“法道自然”中受到啟示,說過“文無定法”的概念。只是每個人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而已。
說到詩歌理論,新詩壹直在探索之中,其詩歌理論也在探索中。詩歌涉及的東西很多,比如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音樂美術,等等。如果不是詩歌專業研究者,很難對詩歌理論說得清楚。說到的也可能只是他們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那麽,詩歌是什麽,到底應該怎麽寫,沒有統壹的答案。新詩尤其難以回答,因為新詩不像舊體詩,寫好更難,它在不斷探索中,但是無論是先鋒詩,前朦朧詩,後朦朧詩,探索到今天,已經從那些怪異的語言和追求個性化的自言自語中走出來了,從看不懂,從不知所雲,到現在的平民化,詩歌已經走下所謂神壇,走到了尋常百姓家,而且,詩人的眼眸更加關註社會現實,關註時代發展,不斷回歸自己,對人性進行深刻的揭示。當前,報刊詩歌的有限性和網絡詩歌發展的無限性,成為壹種無法阻擋的趨勢,將來會成為壹種新的詩歌革命也未可知。
曾經有位朋友問我寫新詩要註意哪些基本問題,我壹時也給難住了。以我自己多年的寫詩經驗(而不是詩歌理論),我想詩歌首先是心靈的獨語,是壹種傾訴,壹種寄托,是思想、情感的流瀉,是對生活、對人生和萬物萬事的悟性和認識,是人情世態反射倒妳內心的***鳴、升華和放大;其次,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有人說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詩歌會讓妳的思想深刻,散文會讓妳富有哲思,小說會讓妳洞見人性,雜文讓妳眼光犀利。語言的藝術就要講究語言承載的內涵、信息、能量和語言的張力,在語言的運用上的克制、凝練。第三,好的詩歌應該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壹是真情,而是哲理,三是意境。第四,從詩歌的形式上講,還有詩歌的結構美,音樂美,意象美等等。
我暫時就想到這些,來這裏的朋友都是高手,我想我們不妨在這裏期待更多的朋友談談他們關於詩歌的話題。
三、在世界文學史上,詩歌歷史是最長的,從世界第壹部詩歌集《亡靈書》誕生到現在,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湧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詩作,精彩紛程。詩歌通過壹代又壹代的探索,完善,達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並且,許多詩人更是不斷地推陳出新,探討詩歌創作方式,語言風格,並形成壹定定向,影響,於是形成了壹個個聲勢浩大的詩歌流派。在西方,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就在:象征、意象、浪漫主義、未來主義、隱逸派、經驗詩歌等,中國新文學時間雖然短,但也日趨成熟,創造精彩,較有影響的就有:新月、九葉、朦朧的壹代等及現在風行的八0、第三條道路等,尤其是面對今天詩歌日趨沒落的現狀,詩人們更是探索詩歌出路,竭力給自己的詩歌定位。
那麽,詩歌流經這麽多代,推陳出新,創造,詩歌分支這麽多派,什麽是真正的詩歌創作呢?縱觀眾多流派,眾多詩人作品,其實總的可歸為三類創作:感性創作、理性創作、靈性創造。這三種詩歌創作方式體現了每壹位詩人的創作形成。
其壹,感性創作。
何為“感性創作”?詩歌是詩人取掘於生活,體現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產物,人壹生當中,要經歷許多風雨滄桑,詩歌以體現個人生活方式、創造、價值為題材,詩言風格或明快或低沈,即為感性詩歌創作,這類詩歌是生活的壹面鏡子,放大鏡,以高度濃縮的精華,體現個人及大眾的處世歷程,因而感官意象清晰鮮明,欣賞性,可讀性強,能直接引發讀者***鳴,生命力較弱。
如:浪漫主義詩歌、新月派、九葉、八0後等流派的詩歌,大多歸宿於這壹類。雨果、拉馬丁、拜倫、雪萊、徐誌摩、郭沫若等詩人的創作,或歌頌,或批判,充滿了現實和生活意義,能直接引起讀者心靈感同,沈浸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去。其中雨果、徐誌摩的詩歌創作,是最能體現感性詩歌創作特點的,尤其是徐誌摩的名作《再別康橋》,“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詩中,美麗意象交織,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相融,極具感美感。
其二,理性創作。
理性創作是壹種高度,壹種高度體驗的創作方式,與感性詩歌相反,意象並是如感詩歌那麽鮮明、實在,它極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它需要讀者從詩歌文字背後去深思、體驗詩人所描繪的意象結構,從而悟出道理,語境深沈,美感較弱,常以無法入詩的物體入詩,能用不平常的眼光,挖掘出詩意,這類詩歌創作以思考為主,以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入詩,跳躍性較大,鑒賞性較強,生命力長久。
如:象征派、意象派、未來主義、經驗主義、第三條道路等,多用理性創作,尤其是中國新崛起的“第三條道路”,影響甚遠,其宗旨就是“開辟詩歌的另壹條道路”,而這壹條道路,其實就是理性分析生活,生命。這類詩歌創作在詩歌史上影響最大,艾略特、龐德、波德萊爾、帕斯、廢名、卞之琳、食指、海子等詩人的創作,理性主義極濃,尤其是艾略特的《荒原》、龐德的《詩章》、帕斯的《太陽石》,詩歌深刻地反映了詩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跳躍性極大,思辯性極強,從而成為世界詩歌史上的經典之作。
其三,靈性創作。
靈性創作是壹種介於感性創作和理性創作之間但又融感性創作理性創作於壹體的創作方式,詩人淡淡地處理意象,語境較弱,並不刻意地追求美感,但在不經意間,較強的美感體現在詩行之中,詩意變幻朦朧,似乎定向,但細讀後卻又飄浮不定,多以“大海”和“水滴”入詩,意象極大或極小,欣賞較強,詩歌有壹種飄浮的美感。
如:隱逸派、朦朧的壹代等,多屬靈性創作,尤其是顧城的《壹代人》,這首詩所要表達的詩意,我們似乎能深切體會到其中的詩意,卻又似乎捉摸不定,許多人壹直爭論不休,成為了朦朧詩的代表之作。
其實,流派不過是壹個名,創作手法卻是相同或相近,其實質是離不開這三性創作手法的,因而,無需去證明自己的創作屬於哪個團體,只要堅持自己的創作觀點,詩歌有鮮明的定性,追求至真至美的意境、語境,那麽,詩歌將會有自己的鮮明個性特色,從而寫出更加出色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