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中國古代歷經多次戰亂和朝代更替,也有四個字始終貫穿歷史?重農抑商?。這壹政策主要受古代生產力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中國古代大部分地區是平原和丘陵地形,適合農耕。所以發展農耕,人們有事情做的時候自然不會出去做壞事,有利於社會穩定,人們自然會安居樂業,不會成為敵人。而且古代生產力落後,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發展農業。
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屬於私有制,每個土地所有者都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在強調農業,壓制商業的古代,土地是每壹個普通人的生活來源。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時,壹些農民在遇到自然災害或家庭變故時,為了生存會選擇出售自己的土地,以獲得基本的生存手段,而這時候選擇購買的恰恰是富人。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租用富裕地主的土地,並向他們支付租金。沒有了他們真正的土地,他們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而那些不斷擴張土地的有錢地主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過。結果,貧富差距擴大了。
土地兼並造成的貧富差距過大,歷代都會出現。是封建社會無法根治的頑疾,這種畸形的社會發展模式必然會被更先進的社會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