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說到生活,那就折騰吧!當然,這個周末,我將繼續和我的壹群朋友在徒步桂香古道的路上輾轉反側。這壹次,我將和姐姐艾葉、哥哥馮玉壹起從朝天走到雄村。大致路線是兩河溝鳥嶺村的養龍山(聖天宮),羅塘村愛江村的熊村。壹路上,初春的桃花五彩繽紛,鳥語花香,景色宜人,讓人心曠神怡!隊友們,開心快樂,當然好照片是少不了的!我們經過的第壹站是羊龍山!
羊龍山位於大圍鎮和朝天鄉之間,海拔400多米。這裏有茂盛的植物,漫步其中就像走進森林吸氧!山中,連綿不斷的紅楓,像壹道美麗的紅色長城,橫跨群山,印著青山綠水,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令人驚訝的是,山頂周圍有近十座小廟,香客依舊去燒香,但是山頂的鏡場(這次沒能去成!)壹年四季不幹燥,風景極好!
羊龍山,又名駁樂山、駁廬山,是臨桂東鄉的景區。半山腰有小廟,廟周圍奇石林立,峰頂遠眺,郁郁蔥蔥。嘉慶《臨桂縣誌》記載“養龍山高60尺,寬40裏,頂上有兩個池塘。據《老畫經》記載,唐玄宗曾用外國的白鹿原載袁康到此。山前有壹潭,水碧明,間有五色蓮花,名曰飛蓮。”關於駁廬山,最早見於《後漢書》。《縣誌》“石安縣誌,東有駁船樂山,東有遼山。“唐朝的元和郡縣誌,宋朝的太平宇宙誌都有記載。
唐朝是佛教傳入中國最輝煌的時期。桂林作為嶺南重鎮,佛教也在唐代盛行。唐高宗鹹慶二年(657年),在黔南修建了壹座慈心寺(後稱開元寺),並建塔供奉舍利子,取名佛塔。刁祿元年(679),肇州司馬離石在桂林西山觀音峰懸崖上造像,可見當時的桂林是嶺南佛教度假村之壹。根據羊龍山遺址現存的《重建觀音寺碑》和《乾隆二十壹年白鹿原禪師碑》,該寺建於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同時,在這條古道上的海陽山另壹端(今灌陽洞井鄉)建有丁琳寺,兩寺東西呼應,同屬桂林。
雍正的《廣西通誌》和現存碑文詳細記錄了白鹿原禪師的生平。相傳唐、吳、周時期(684-704),臨桂東鄉張村有壹個張家,生了壹個兒子叫元康。據說他們在繈褓中會盤腿而坐,到長安的龍泉寺剪了頭發。有壹年,他回桂林探親。在業余時間,他登上了楊龍山。他遠遠望去,群峰碧綠,起伏如龍。他非常高興,所以他給自己取名為“楊龍·薩維奇”。開元初年(713),唐太宗李隆基巡視安國寺,命天下名僧、大師編佛經、講佛法。唐朝皇帝問和尚:“誰能傳講和解釋我的旨意?”袁康對前奏說:“我願意。”於是,他奉命與李師師相關法師* * *,袁康深明聖意,答疑解惑。唐非常感動,立即封他為安國寺方丈。第二年,唐明帝再次巡視安國寺,召集500多名僧人觀看外國使節贈送的白鹿原。白鹿來到元康,跪了下來。皇帝見白鹿與元康有緣,就賜白鹿,從此稱“白鹿禪師”。開元末年,元康乞歸故裏,居楊龍山,建佛寺壹座,名“白鹿寺”,後改名“聖天寺”。(雍正《廣西通誌》臨桂縣東裏村全圖夷陵古道圖!)
潘,康熙二十壹年舉人,臨桂東鄉潘家村人。辭官多年後,他經常在鄧陽龍山抒懷,寫下了《登駁廬山》這首詩:
地廣人空,山遍天下。
層層山巒在雲霧中彎曲,在崔偉和韓笑之間有壹個剎車。
鳥不以禪寂,鐘常潺潺。
來攬勝看看,希望能穿越到當年的小鹿。
在崇尚自然、崇尚禪意方面,潘終於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被朝廷任命為浙江義烏知府,完成了書生之願。乾隆時期,國富民強,湘桂古商道貿易進入繁榮期。臨桂東鄉獲得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成為臨桂縣最富裕的鄉鎮。村民們尊重儒家的耕讀思想,接受農商結合的觀念。經濟富裕了,讀書人越來越多,文風越來越明顯。其中,李氏家族更是富甲壹方,家族中有國術、武功之人,官員眾多。從前有壹個叫李詩雨的學者,他試了又試。時間長了,他淡泊名利,潛心佛學,願意經商。他專心打理祖業,閑暇之余常走在鄉間,勸人善良慈善,遠近聞名。重陽節之時,他邀請壹批老學者和密友登上楊龍山,即興作詩壹首:
初九風清氣爽,龍山適宜旅遊。
建築掩映在綠樹中,樹木插入白雲中。
野鳥歸宴舞,黃花解客憂。
壹灣明月上,韻悠悠。
古代文人,如山川,放蕩不羈。正是羊龍山優美的環境,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寫出了千古不朽的詩篇。(嘉慶七年《臨桂縣誌》楊龍山詩!)
這裏不得不說壹下湘桂古道的歷史人文,因為廣西地處嶺南,古代是百舸爭流之地,交通閉塞。為了統壹嶺南,秦始皇下令“掘渠接糧巷”,修建靈渠溝通湘桂水系,形成了湘桂交通水路。自宋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湘桂民間貿易日益繁榮。而湘桂水路年久失修,水運能力有限。維持官方的水運並不容易。大量的商品和貨物需要通過陸路運輸,地方官員為此組織開辟了湖南和廣西的陸路貿易路線。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湘桂古商路,從桂林經靈川、興安、全州,壹直到湘南,商路達到了500多年的頂峰,被譽為“到了20世紀30年代,黃貴公路、桂香鐵路相繼開通,新的運輸通道取代了千百年來古老的水陸商路。隨著歲月的流逝,古道的景觀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古道的歷史也逐漸被遺忘在人們的記憶中。
據記載,位於桂香古道上的大圩鎮是必不可少的壹部分,大圩古鎮和熊村也是我們徒步必經的主要目的地!先簡單說壹下大許古鎮。據說唐武德四年(621),福祿縣就設在這裏,可見是壹條通衢之地。到了宋代,這裏成了壹個市場,名為鹿田城,在桂林設有巡檢司和同知官署。隋唐時期,朝廷對嶺南的開發和文化傳播日益加強,南北交流更加頻繁,促進了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當時從湖南到廣西北部的古驛道分別是泉州、灌陽、恭城。壹條主線是從湖南永明縣(今江永縣)到平樂縣恭城縣,繞過灌陽(今觀音閣鄉、洞井鄉)的崇順堡,再翻越崎嶇險峻的大洋山,溯西牛河、朝天河到夷陵到大許鎮,再走水路、打井。歷史上,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前,泉州、灌陽都屬湖南永州府管轄,過了大洋山就能到達東裏村、湖南界,但距離不過百裏。
早在唐朝,山東青州益都的李、秦就已經成為當地的壹個大家族。他們與熊、張、周、莫、廖、黃、袁等沿古道而居,逐漸形成村落。宋末元初,有壹個李氏家族。第壹,他們做生意發了財,樹長得又大又枝。從大市場出發,他們去東方學習思想。只有祖先搬家的時候,看到壹群牛在河邊悠閑地吃草。兩岸水草豐饒,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於是定居於此。明清時期,古代商業貿易興盛,秦、黃、張、熊、周、袁等姓氏相繼遷入。他們或開店、酒館、雜貨鋪,或燒酒、磨豆腐腦,各行其是,逐漸形成了村落集市,場面繁榮。
明朝永樂四年(1406),內閣首輔、大學士解縉被貶為桂系布政司,路過大許古鎮。趕集那天,他看到市場裏的商戶,都是人,就即興寫道:
大圩河畔的蘆田市,
百尺深潭,萬竹薇。
早上劉典積攢工資後,
荷葉用鹽包著。
壹千年,多少朝代更叠;壹千年,多少故事在歲月中被遺忘;壹千年裏,多少繁華被時光沖刷。夢回千年,漓江邊上,長長的古道,這裏聚集了多少商家,沈重的馬蹄聲似乎還在古道上回蕩。還有,科技的發展,歷史的進程,古道最終被歲月掩埋,昔日繁華的集市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蕭條,慢慢被遺忘。雄村(Xiongcun)是被歲月遺忘的壹抹繁華。
熊村隸屬靈川大許鎮,離桂林不遠,只有30多公裏。據了解,雄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湘桂古道上的古牌匾(集市)。這條使用了600多年的商道,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鐵路開通後就廢棄了。雄村還是走的古商道,知名度下降了,所以現在知道的人不多。
熊村古鎮距離大許鎮7.5公裏。它建於宋代。傳說有六艘龍船載著祖先去熊村。熊村的建築風格與大徐不同。熊村建在壹個小岬角上,巷中多石拱。巷子裏都有石階,拱門建在石階上,每個拱門上都刻著名字。熊村古鎮建築布局獨特,曲徑通幽。全鎮共有六條長短不壹的巷道,呈放射狀向四周延伸,全部用石板或鵝卵石鋪成。以前街上的居民大多住在高墻深院裏,家家戶戶門口都有鋪面。徜徉在熊村古鎮,可以欣賞到古樸原始的古建築,可以驚喜地發現多年的痕跡,這些都會給妳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妳終生難忘。
熊村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老村格局,巷裏還有不少石牌坊。巷子裏都有石階,拱門建在石階上,每個拱門上都刻著名字。有完整的明清建築,有湖南會館、江西會館、古戲臺、關帝廟等。此外,村裏的老建築裏還保留了不少文革的標語。令人驚訝的是,有些房子斑駁的墻壁上有明顯的文化標語,如“永遠忠於毛主席”、“為人民服務”、“政治至上”、“不利於特殊利益”等等。還有壹個牌坊叫革命門,真的有文革博物館的味道!
漫步在古村,布局獨特的建築,石板或鵝卵石鋪成的曲徑通幽的小巷,在村裏的流水中穿行,在這裏,有太多的歲月痕跡,壹個角落,壹磚壹石,都能感受到歲月的氣息,讓人難忘。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4月28日,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路過熊村,在日記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尚維上的聚落非常繁榮,不僅山谷中,南方和中國也是如此。”簡單的幾句話,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熊村尾市場的繁華景象。
如果妳仔細琢磨熊村的沿街建築,妳會發現幾乎每家每戶臨街的木窗下都有壹個青磚櫃臺,這意味著這裏每家每戶都有店鋪。店主只需要把窗戶上的木板拆下來,把貨物擺出來,就可以和街上的路人做生意了。從這裏也可以想象當時雄村的繁華。
“亭外,古道旁,草青天藍……”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公路、鐵路、汽車、火車的到來,商隊、搬運工終究只能走向歷史,雄村人面前的商道也難逃被拋棄的命運。繁華已成回憶,努力存在心中。仍留在村裏的雄村人再也看不到過去馬幫、挑夫的熱鬧場面,馬嘶的百姓沸騰了。當壹切都在時間中褪色,熊村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站在空曠的街道上,看著壹排排空蕩蕩的店鋪,墻上的雜草,兩邊破碎的門窗,都讓人充滿了感嘆,感到了無奈。然而,沒有什麽能阻擋歷史的車輪。當這裏的繁榮消失後,另壹個地方會出現新的繁榮。或許我們只需要記住,在這裏,我們的祖先用肩膀挑起了湘桂經濟交流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