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紅白相間,不看自然。“這不是白的,不是紅的,白裏透紅,很厲害。如果妳是壹個細膩害羞的人,很容易引發很多遐想。而桃花,壹直以來都是“死”“桃之死”的形容詞。艷紅飛濺,遠不如“內白外紅”的杏花含蓄。
與杏花聯系在壹起的著名美女是楊貴妃。楊玉環在馬尾坡去世後,唐玄宗對此念念不忘,派人將遺體收殮。再也沒有漂亮的骨頭,只有杏花。於是楊貴妃被百姓尊為二月杏花神。壹旦把杏花和楊貴妃的美貌聯系起來,風流二字自然就落下了。
清代的艷情小說家李漁更是信口開河:“種假杏子的人,把裙子綁在樹上,就會結出無數果實。余楚不信,果然試了試。沒有比杏樹更好的了,它被稱為浪漫之樹。”杏花輕指春色,再指浪漫之美,或者不是;關鍵問題是,這杏花總要跟“墻”勾搭上。什麽是“墻”?看看古人的描述:
蘇軾《蝶戀花》:墻裏秋千,墻外路。墻裏俗人,墻裏美人笑。笑聲漸漸消失,聲音也漸漸消失。深情卻無情的懊惱。姜夔的青春之旅:揚的頭,在梨花墻外,兩個人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陸遊《釵頭鳳》:紅酥手,黃酒,滿城春柳。墻的意思是“隔斷”。墻的兩端只有壹個人,就是抱怨男女;墻的兩頭隔著男女,是壹對癡情。所以,“墻”是壹個很曖昧的東西。看杏花和墻之間的掛鉤:
最早的來源可能是宋代的故事書《西山壹穴鬼》。其中,女性被形容為“似撚壹枝青梅看少帥,似騎壹枝杏子出墻。”這句話是關於裴和李前進不顧倫理的愛情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元代的白樸還寫出了著名的雜劇《馬上上墻》。
到了元代以後,“和壹顆杏仁曖昧”的用法越來越明顯。比如“就像墻裏出來的杏仁,不能折,不能教人因風吹雨打而以花為恥。”到了現代,“有外遇”的用法就固定了。鴛鴦蝴蝶派的劉若昀還寫過壹部名著《壹個杏子出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