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自律詩

自律詩

今天老師說的是壹種可以生智的方法,而經常聚精會神的生智,就是平時修行專註的體現。心有多幹凈,決心就有多堅定。

壹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是看完才醒悟。

也許在過去很多人的心目中,人是否幸福,與金錢和物質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只要能賺到足夠的錢,他們就開心了。

但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但人們並沒有因為生活變好而變得更幸福。

壹個人幸福與否,最重要的因素只取決於壹個人自己。

對於壹個不開心的人,即使生活有壹千個理由讓他笑,他也能找到壹個理由讓自己哭;

對於壹個快樂的人來說,即使生活有壹千個理由讓他哭,他也會找壹個理由讓自己笑。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妳仔細觀察,妳會發現,太多人的不快樂不是因為生活有多艱難,也不是因為自己有多不幸,而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01

放不下過去

“小時候,如果記性不好,就會被罵。但是,等妳長大了,老了,妳會發現,有些人很樂意忘記壹些事情。”

是的,學會遺忘和放下是很重要的。

但是,生活中總有太多的人,會盲目的沈浸在過去的遺憾中,或是因為自己犯過的錯誤,或是因為錯過的人。

而這些放不下的東西,就像永遠紮在某些人心裏的壹根刺,時不時的刺痛著最柔軟的角落。

電視劇《妳知道嗎?時,蕭壹直擔心會失去盛。

這個遺憾壹直埋在爺爺的內心深處,讓他笑不出來。也讓原本溫柔善良的他變得冷酷無理。

而這壹切,說到底,都只是在折磨自己,折磨身邊的人!

真的很難放下嗎?妳真的做不到?其實不是的。妳之所以放不下,只是妳的執念。

妳心裏總覺得這是壹件非常大的事情,是壹件過不去的事情。但實際上,當妳真正放下的時候,妳會發現,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正如亦舒所說:

“等妳真的老了回頭看,妳就知道三十、四十、五十不是壹回事了。”

年輕時放不下的,現在和過去在壹起;年輕時有心結的人,現在不值壹提。

所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當妳清除了過去,妳就可以重新調整心情,輕松上路,走向遠方。

想要太多東西

知乎有人問,為什麽生活變好了,人卻壹點都不快樂?

其中壹位匿名網友壹句話道出了事情的本質: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妳有壹個好的,妳想變得更好。有更好的,就想成為最好的。”

很多人有時候會這樣,欲望就像野草壹樣滋長。

然而,生活並不能滿足妳所有的欲望和需求。

總是想要的太多,那麽到最後只會成為壹種負擔,讓妳無論得到多少,都永遠得不到滿足,永遠得不到幸福。

我在網上看過這樣壹個故事:

壹個人在山裏打獵,打死了五只兔子和十只野雞。很多人羨慕他碩果累累,他卻壹點都不難過,不開心。

有人問他,妳收獲這麽多,為什麽不開心?他說:“我本來可以打死壹只兔子,但我最後還是讓它跑了!”"

其實這就是太多人無法擺脫的魔咒。只要有壹點點的失望,那麽壹切都會明朗。

但是,生活不是這樣的,也不可能是這樣的。

畢竟人的壹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壹件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容納每壹個欲望。每壹次對欲望的熱切追求,對結果的苛求,都會讓人迷失方向。

“失去壹分人性的欲望,就會重新獲得壹分正義。這是多麽輕而易舉啊。”

其實生活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所以,啊,不要被壹些不必要的東西所累,要學會樂觀。

只有這樣,妳才能在這個充滿欲望和誘惑的世界裏,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生活。

把自己看得太重。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就是妳做了生活中尷尬的事,總覺得別人在看妳;工作中,我犯了壹點小錯誤,總以為領導會抓住不放。

所以妳在生活中不敢放縱,在工作中恐懼,讓自己每天焦慮緊張。

但其實在別人心裏,妳真的沒有那麽重要。

我看過這樣壹個視頻:

壹男壹女去餐館吃飯。當時女孩因為不小心坐在空凳子上,蹲在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音。

就這樣,壹時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們的餐桌上,女孩羞紅了臉。她趕緊把頭低在男朋友懷裏,小聲對男朋友說:“真可惜,我們還是走了。”

男生只是拍拍她的肩膀,讓她擡起頭。這時她發現,別人該吃飯聊天的時候,沒人理他們。

其實這就是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真的那麽在乎妳。

如果妳在生活中不好意思,別人壹轉身就忘了;妳工作上犯了錯誤,領導說兩句就不追究了。

只有把自己看得太重的妳,才會糾結,才會迷茫,才會不為自己高興。

我很喜歡江洋先生的壹句話:

“我們是如此渴望生活的波瀾。最終我們發現,人生最美的風景,其實是內心的平靜和從容。我們非常期待外界的認可。最終我們意識到,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生活中,真的沒有那麽多人盯著妳看,也沒人會想盡辦法看妳的笑話。

當妳不把自己看得太重的時候,那麽妳就可以活得輕松舒適。

這輩子,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當妳懂得放下過去的遺憾,懂得了解自己,懂得不把自己當回事的時候。

那麽妳的負擔自然會少壹些,心情也會豁然開朗。

目前世界上很流行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等佛教經典。很多人買了,天天看,也不知道在說什麽。他們特別喜歡用自己的詩來教別人,並且沈迷其中。

看多了,自稱充滿了佛法和喜悅,體會到了佛教帶來的喜悅、清凈和寧靜。但轉到菜市場買菜,還是和小販斤斤計較,吵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人內心幹凈嗎?其實還是汙穢的,沒有改變。佛是修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古人說“紙上得來淺,不知如何行”。

壹切都是說而不練,根本體會不到真正的意義。佛經讀癮,天天沒日沒夜的讀,讀多了,不做好事,那就相當於白讀了。

只有按照佛經的方法去修行,去實踐,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真理,悟道。

隨機釋放型

曾經看到壹個新聞,有人買了活魚不顧寒冷在碼頭放生,魚壹下水就死了。這些人看似被釋放,實則轉化為殺戮。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參加放生活動,但不知道自然環境是否適合放生,也不關心放生的生物能否存活。他們放生是因為愛惜生命嗎?其實他們做了很多錯事,他們想彌補。為了“放生”二字帶來的意義而放生它們,是壹種無序放生的行為。

這樣的釋放沒有可取之處,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帶著對生命的尊重去做這些事情。放生前要調查環境是否適合放生,放生後的生命能否存活。

而不是為了放生而放生,只有讓這個生命存活下來,真正回歸自然,才能真正放生。

安靜是壹種發自內心的感覺。安靜也是讓妳內心豐富的方法。它能讓妳遠離浮躁的利誘,在名利面前淡定,在艱難面前從容不迫。

沈默是壹種能力。

靜可以陶冶心靈,靜可以產生智慧。人只要保持安靜,就能遠離浮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國偉大領袖毛主席年輕時特意要求在長沙最繁華的鬧市區讀書,從而培養了他心靜如水,不受外界幹擾的能力。

當事情發生時,無論妳有多難過和恐慌,都無濟於事。有時候會讓事情越來越復雜,甚至走進死胡同。

曾國藩,在前面有老虎,後面有毒蛇的戰場上,也會在焦慮的時候選擇坐以待斃,讓自己的心徹底平靜下來再做決定。

幾乎所有能成大事的人都有壹個* * *天性,那就是有靜的能力,因為靜可以陶冶心性,靜可以產生智慧。

安靜是壹種修養。

古語有雲:“滿壺無聲,半壺叮當。”生活中,裝滿水的水壺無論怎麽搖都不會響,而只有半壺水的時候,稍微搖壹下就會響。我們發現人都是壹樣的。越有才華,越有見識的人,越安靜。

美國著名發明家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並試飛成功後名聲大噪,但他們視名聲如糞土,不參加毫無意義的聚會,也不接受新聞采訪,只是繼續默默工作。

真正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他們會隱藏自己的山河,他們會隱藏自己的秘密。只有那些沒什麽知識的人,才會選擇沒完沒了、沒完沒了地說下去。

但是,在動物界,也有屬於動物的成就。鸚鵡和鷹屬於鳥類。鸚鵡喜歡鸚鵡學舌,呱呱叫,但無論怎麽飛,都飛不高。鷹有翺翔的能力,但喜歡沈著冷靜,所以能輕松鎖定目標獵物,快速準確地捕捉。

人生匆匆,就像壹眨眼的功夫。好好修煉內心的平和,其實也是壹種境界。

當今社會,很多人太浮躁,為了滿足虛榮心,更喜歡追求名利。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結果往往得不償失。

只有讓自己冷靜下來,才能讓自己有足夠的理性去對待事情。只有讓自己冷靜下來,才能準確的找出解決方法。

只有靜下來,才能保持自己。就像老子說的“不想清靜,天下定。”人只要少壹點貪欲,少壹點欲望,就可以清靜。人靜了,世界自然就安定了。

亦舒《直到海爛》裏有壹句話。她說:“凡事靜壹靜,悄悄的來,悄悄的去,悄悄的努力,悄悄的收獲,避免制造噪音。”

身處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應該好好理解亦舒的話。讓自己冷靜下來!最好是戒驕戒躁。既然已經努力了,就等結果吧。該來的總會來。

眾所周知,佛教講的是“苦”,說的是天下皆苦。

也就是說,在佛教理論中,認為壹切眾生都被困在世間的苦難中,無法解脫。這種束縛就像惡魔,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限制,無論妳怎麽掙紮,怎麽努力,都無法解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印度的喬達摩太子悉達多毅然出家,尋找自己內心的出路。經過漫長的苦行僧之旅,他終於在某壹天的淩晨目睹了星辰,悟道了。

他驚訝地發現,所有的苦難和心魔,其實都源於“放不下”,即各種欲望的執著和舍不得放下,於是嘆了口氣說:

“太神奇了!太神奇了!眾生皆有如來之智德,因癡執而不能證。”

也正因為如此,他繼續活在世上49年,不停地走到壹個又壹個村莊,目的是向那裏的人說明真相。

而這個道理的核心就是“放下”,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放下”,因為他知道“不放下”是最大的妖,也是最大的束縛。

所以他在《心經》中談到:

“因為沒有收入,菩薩。依般若多因,心不在道;沒有障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的夢,涅槃。”

他的意思是,如果妳能放下壹切,那妳就什麽也成不了,但什麽也成不了。當然不再有什麽顧慮,也不需要患得患失。沒有患得患失,意味著妳將不再被各種錯覺或妄想所束縛。

所謂修行,就是修行的層次,讓我們不再有任何恐懼,知道人生苦難的真相,展現涅槃。

所以所謂修行,其實就是“放下”二字。

為什麽這麽說?

我們從《心經》的角度來解釋,它包括四個方面,即:

“我放不下”是個問題。

佛教認為,人世間之所以有苦難,最大的原因是欲望太多,得不到滿足。

歸根結底,這些都是“放不下”造成的。因為“放不下”,所以會有障礙,有障礙不能實現,就會有“苦”。也就是說,如果壹切都可以拋棄或者放下,當然就沒有障礙了,所謂的“苦”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放不下”是痛苦的根源,也是人的心魔所在。

第二,“放不下”很嚇人。

這裏的“恐怖”壹詞不是指恐怖這種東西,而是指放棄壹切後,面對完全不同的情況時的失望。

因為在佛教看來,世間萬物都是“苦”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苦早已習以為常。很多時候,人們甚至會把苦難誤認為歡樂,所以不願離開這種“假歡樂”,當然也害怕除了這種“假歡樂”之外,不會有其他的“真歡樂”。

就像偉人說彌勒凈土有天女的道理壹樣,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就要有這個方便。換句話說,如果彌勒凈土沒那麽好,誰願意許願去死?

“我放不下”來扭轉我的夢想

在佛教的理論中,世間萬物都是顛倒的,這絕不是真理,這才是佛教讓修行者想要不再堅持的真正原因。

而壹切眾生,只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被各種欲望和妄想所束縛。

所以,與其被束縛,不如說放不下。也就是說,如果妳認清了世界上顛倒的真相,然後放下壹切,那麽任何欲望或幻想又怎麽會“束縛”妳呢?

“放不下”證明不了涅槃。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證明涅槃。

經驗涅槃有兩個前提,壹是認清世間萬物的虛幻性,二是放下這些虛幻不實的牽絆。

也就是說,如果修行者不能認清萬物無我的本質,那麽他就無法擺脫這種束縛。

所以無法證明涅槃,最根本的原因是“放不下”。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放下”壹切,那麽就不會有心魔,因為所謂的心魔,其實真的是根植於對各種欲望的執著。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所有的心魔都來自於“放不下”。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靜”的作用,告誡大家盡可能做壹個安靜的人。

第五章老子說:天地之間,不就像壹個風箱嗎?雖然是空心的,卻是無窮無盡的。妳越鼓勵它,空氣就越流動,沒完沒了。話太多話太少。還不如留在中間,話多,人也經常闖禍。最好保持安靜,把話藏在心裏。

第15章老子說:誰能止濁而靜?誰能長久和平相處?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喧囂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壹顆“寧靜致遠”的心,這樣才能活得更通透。

老子在第16章說:“至虛極;保持安靜”,盡力使心靈的虛靜達到極致,保持生活的寧靜不變。“萬物共榮,我能從中體察道之道理。

老子在第二十六章強調:重輕根,心平氣和浮躁,急躁就會失去根;急躁會導致失去主導權。

綜上所述,老子認為,無論外界如何紛擾,只要我們心平氣和,智慧自然會來。正所謂靜能生智,靜能悟道,靜能開悟。

其實不僅是道家,道家和佛家都很重視“靜”字。

儒家說:寧靜的心靈孕育智慧。所以儒家主張每天“靜坐”,經常靜下心來反省自己,這樣才能少犯錯誤,除惡揚善。

曾國藩年輕時經常浮躁,毛病很大。他的老師、理學大師唐鑒送給他壹個含有“經”字的錦囊。

此後,他非常註重個人修養,專門制定了修養12的條款,還規定每天靜坐半小時,體會靜生陽的恩情,處於平靜的境地,如丁鎮。

正是在這種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沈思過程中,曾國藩悟出了許多人生智慧,想出了許多為人處事、研究政治的方法,最終使自己不朽。

佛教也說:“禪定能產生智慧,智慧能產生智慧”,禪定、禪修是佛教的代名詞。

為什麽佛教修行者那麽註重“靜”字?

因為人是平靜的,可以無所掛慮,放下各種世俗的欲望和煩惱,在“戒智”的修行中慢慢領悟大佛大智慧。

國學大師南用“七步法”教大家如何打坐,如何練習打坐。

他說:“妳看待大學的方式就是禪修的方法。‘知、止、定、靜、安、憂、得’,壹個* * *七步功,七個政治。因此,佛教後來說要修習禪定,而這種禪定的翻譯就是‘知止可遂決定’,所以禪定也叫‘禪定’。

最後,我通過壹個小例子告訴妳,“為什麽妳在平靜的時候能產生更多的智慧?”。

女朋友跟我說了壹件事,我馬上就找到了線索,指出了重點。

女朋友問我為什麽這麽快就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我回答:壹方面是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另壹方面是因為我的內心壹直是寧靜的,所以能更透徹地看問題。

有壹句話,花半秒鐘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壹輩子看不到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完全不同的命運。

為什麽有些人能在半秒鐘內看穿事物的本質?

就是因為他們總是頭腦清醒,平和,隨時都能安靜睿智。

其實老祖宗早就說明了心態平和對於獲取人生智慧的意義。

《莊子·天道》寫道:

“水依然明亮,但是精神!聖人之心,淡定!天地之鏡,亦萬物之鏡。”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明澈在水平冷靜的時候還是很清醒的,何況人的精神!壹個智者的心境是多麽的空靈平和啊!可以作為天地之鏡,可以作為萬物之鏡。

因為聖人的內心有壹種寧靜的境界,聖人的內心堪稱壹面反映天地萬物的鏡子。

如果我們能借鑒聖人的禪定,把自己的心當成壹面鏡子,也能照出生活中很多妖怪,好人壞人,好人壞人。

比如,當我們的心足夠安靜的時候,如果有人跑過來跟我們說某個人有多壞,我們不會輕易相信,也不會隨便排隊,也知道那些說是非的人壹定是對的,是錯的。

當有人在我們面前說大話,輕易許諾,輕易承諾的時候,我們不會輕易相信,因為“輕易許諾的人,信的人也少”,“話說得不漂亮,但話不可信”。

壹個安靜的人,不會因為甜言蜜語而失去理智;

壹個安靜的人不會被憤怒沖昏頭腦;

壹個安靜的人不會被欲望蒙蔽雙眼;

壹個安靜的人不會在浮躁的社會中迷失自我。

正如作家周所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富足和寧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有錢,因為妳有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我很喜歡壹句佛家的詩:菩提無樹,明鏡不成臺。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

當我們的心靜如鏡的時候,外來的東西能把我們怎麽樣?

如果能心靜如水,就能真正理解莊子的境界——“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進而從周圍的環境中領悟大道,明白很多人生道理。越活越透明,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