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六年級語文上冊 第壹單元3《古詩詞三首》

六年級語文上冊 第壹單元3《古詩詞三首》

古詩詞裏的人生百味——《古詩詞三首》

古代文人喜歡用詩詞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所以詩詞中蘊含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其實,詩詞又何止僅僅是記錄生活的工具呢?有時,它是文人仕途失意時精神上的“救命稻草”,有時,它是文人仕途上的“絆腳石”。

壹、當孟浩然見到唐玄宗

當詩人孟浩然見到皇帝唐玄宗時,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呢?他能否博得唐玄宗的歡心,為自己謀得壹官半職,從此走上仕途呢?

唐末的文言逸事小說集《唐摭言》中曾記載孟浩然見到唐玄宗的趣事:王維住在宮裏等待唐玄宗傳詔,壹到早晨,唐玄宗就召見王維商量吟詩作賦。壹天,唐玄宗來到王維的住所,當時來探望王維的孟浩然聽說皇上來了嚇得立馬躲到床底下去了,王維不敢隱瞞這件事情,就把實情稟告了唐玄宗。唐玄宗高興地說:“我聽說過這個人。”於是就召見孟浩然,並問他:“妳作了什麽詩,可否給朕誦讀壹首?”孟浩然就吟誦出自作的《歲暮歸南山》,當他誦到“不才名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句詩時,唐玄宗打斷了他,生氣地問道:“我不曾拋棄妳,是妳不求上進,沒有向我求官,為什麽反而汙蔑我?”於是唐玄宗就將孟浩然打發回南山,孟浩然終身沒有做官。

《新唐書》中沒有記載這個故事,因此有人認為它只是傳說,未必真實發生過。對於這個故事,後人也有許多有趣的評論。

有人說,壹介布衣孟浩然能夠進入皇宮,還當著唐玄宗的面說出令他生氣的話,最後只是放歸南山而沒有治罪,這說明唐玄宗是多麽寬容仁慈的君主呀!

有人說,王維私自邀請孟浩然來到皇宮,當唐玄宗見到孟浩然時不但沒有治他的罪,還邀請他誦詩,這真是千載難逢的雅事。

有人說,如果王維真心推薦孟浩然做官,就應該力薦孟浩然的優點以消減唐玄宗的怒氣。而王維之所以沒有這麽做,是因為擔心孟浩然的才能超過自己。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們無法知道,但孟浩然確實壹生沒做官。在仕途受挫後,孟浩然轉向詩意的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凈化心靈,創作出許多意境恬淡的山水田園詩,在詩歌的世界裏為自己贏得了壹片天地。

二、被詩左右命運的詩人

我國自古特別看重書香門第、詩書傳家,讀書是大多數人進入仕途、施展才華的唯壹途徑。然而,倘若認為壹個人只要讀書好、詩詞文章上有過人才華就能官運亨通,那可是壹種誤讀。

不甘當禦用文人的李白

李白被人譽為“詩仙”,所謂“李白鬥酒詩百篇”,也的確如此,李白的好詩都是在微醉狀態下的狂放與大膽想象。這種微醉作詩成就了李白,也放逐了李白,使李白與仕途無緣。壹個愛喝小酒、天天喝醉的詩人或許是壹個好詩人,但登堂拜相就難了。

天寶元年,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下,唐玄宗見到了李白的詩,他十分賞識李白的才華,召李白進宮。玄宗親自迎接,還詢問李白壹些當世事務,對他十分看重,最終讓李白在翰林院任職。自覺有經世之才的李白沒有得到想象中的權力,他在皇宮之中成了壹件裝飾品,給皇上寫詩文、逗皇上開心。唐玄宗每有娛樂宴請,就讓李白作詩,無非想用李白的詩作來助興,裝點大唐的花團錦簇。受到唐玄宗寵幸的李白,引起同僚強烈的嫉妒之心。

743年,李白42歲。那年暮春,牡丹花開得十分艷麗,唐玄宗與楊貴妃興致勃勃地觀賞牡丹,李白奉詔創作出流傳千古的《清平調》,對楊貴妃的美貌極盡誇贊。雖然詩寫得很成功,但禦用文人的生活令他感到厭煩,他開始和賀知章等人縱酒尋樂。有壹次,李白在醉酒時起草詔書,還讓受唐玄宗寵愛的宦官高力士給他脫靴,引起高的不滿,後來高力士和宮中人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受到迷惑,漸漸疏遠了李白。也有人說,李白酒後泄露了宮中秘密,引起唐玄宗不滿,後來,唐玄宗將李白逐出長安。

因文獲罪的才子王勃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壹,他的代表作《滕王閣序》,既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氣勢,也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的美好,是響當當的千古名篇。這是王勃25歲時寫下的雄文,可謂才華橫溢,照亮了初唐的文壇。

對於王勃,甚至不能用年少成名來形容他,因為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稱為“神童”。14歲時,王勃就被舉薦並授予官職;16歲那年,王勃被壹位王爺召去修撰文章,很受器重。然而,壹帆風順的人生之路,讓王勃輕視了官場的黑暗。他18歲那年,由於全國盛行鬥雞,他在觀看王爺鬥雞時,湊趣寫了壹篇《檄英王雞文》“聲討英王的雞”,這惹得唐高宗大怒,認為他不但不勸諫王爺鬥雞,反而寫文捧場,於是下令把他逐出王府。

離開王府後,王勃去四川旅行。他放浪山水之間,在詩文上獲得更大的進步,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後來他又被啟用為官,但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沒有改變,加上因為才華高而招妒,與同僚關系緊張。後來因為殺了壹名犯罪的官奴,王勃被人抓住把柄險些喪命,還連累他的父親被貶官。此後,王勃心灰意懶,放棄仕途,回家著述。在他27歲去探望父親的途中,不幸溺水而亡,壹代才子的命運令後人感嘆不已。

三、科舉考試,蘇軾敢“造假”?

20歲時,蘇軾與弟弟蘇轍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壹起考中進士,從此名聲大振。蘇軾在考場上寫了壹篇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聽說在這篇文章背後,流傳著兩個有趣的故事。

當時,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是文學界的泰鬥歐陽修。當他看到蘇軾的考場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時深表喜愛。但是由於考卷是匿名的,歐陽修也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他猜想:這麽好的文筆,大概出自我的門徒曾鞏吧?為了避嫌,他不敢給自己的徒弟第壹名的成績,於是定為第二名,第壹名給了名為章衡的福建考生。揭榜後,考中的學生來拜謝主考官,歐陽修這才發現原來第二名不是曾鞏,而是壹位名為蘇軾的四川考生。歐陽修對好友梅堯臣贊嘆道:“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壹頭地。”因為歐陽修的這次誤會,蘇軾的大名很快傳遍天下,人人都佩服這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才子,成語“出人頭地”也因歐陽修的這番話而誕生了。

歐陽修見到蘇軾時,虛心地向他請教《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壹個典故。這個典故說,面對同壹個罪犯,嚴格執法的臯陶三次判他死刑,而敬慎寬厚的堯三次改判原諒他。歐陽修沒有聽說過這個典故,害怕貿然扣分會顯得自己孤陋寡聞,於是就手下留情了。當他請教蘇軾典故的出處時,蘇軾卻笑著說“想當然耳”,意思是說,這是他編造出來的。

其實,這雖說是“編造”的典故,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根據。蘇軾讀書十分靈活,善於觸類旁通、舉壹反三。當閱讀《三國誌·孔融傳》時,他想到曹操把袁紹兒子袁熙的老婆賜給曹丕時,孔融就對曹操說:“當年武王伐紂後,周武王也把紂王的寵妃妲己賜給周公。”飽讀詩書的曹操卻沒有聽過這個典故,就向孔融詢問典故的出處。孔融說:“按照今天發生的情況,我想周武王也會這麽做。”原來這個典故也是孔融編出來的。蘇軾的意思是說,敬慎寬厚的宋仁宗會赦免罪犯,讓他們提高自我約束的能力;要是放在堯帝時期,堯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是同樣寬容賢德的明君。蘇軾讀書時善於思考並且能聯系歷史活學活用,大文豪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