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貶謫詩基本知識
(壹)、貶謫詩的三大要素:
政治前途黯淡,詩人內心痛苦,貶謫之地自然環境惡劣。
(二)、貶謫詩人分類
我們所接觸到的貶謫詩人,屈原、柳宗元屬於壹類,心情抑郁、悲傷,絕大多數的唐代貶謫詩,是以“怨憤”為基調的,大體上都是淒怨的傾訴或激憤的抗爭。
劉禹錫,蘇軾為壹派,他們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被貶斥擊倒,表現出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劉禹錫被貶後還能在《秋詞》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勵誌高歌,表現出對人生得失的超然態度。蘇軾詞中總有壹個“從想不開到想開了”的過程,仔細看看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都是這麽個思路。壹開始憂憤難解,輾轉難眠,而後來見到了壹個優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擯棄了壹切塵累,恢復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
代表詩人:
1、李白:從狂放浪漫到悲憤不平
2、王昌齡:從雄渾高遠到清逸明麗
3、韓愈:從劍拔弩張到寂寞悲涼
4、柳宗元、劉禹錫:壹生貶謫
5、柳宗元的怨懟忿憤
6、劉禹錫的豁達明快
(三)、常見意象
對環境物象的選擇
負罪之人行政降級處罰,被遣往教化不深且蠻荒貧瘠的地方,所以詩中常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描寫,如:“南海風潮”、“西江瘴癘”、“黃蘆苦竹”、“巴山楚水”等物象或是地名,而這也成了詩人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痛。
歸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願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江水:象征詩人的滿腹愁緒,或對年華流逝、歷史變遷的感慨。
“關門不鎖寒溪水,壹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關》)
“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韋承慶《南行別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們的高潔品質。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陛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屈原《離騷》)
其它常見意象:風霜、雨雪、夕陽、鷓鴣、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葉、孤燈、芙蓉、蓬草、薜荔
薜荔,在楚辭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
攬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離騷)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點旌。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罔薜荔兮為惟,擗蕙櫋兮既張。(湘夫人)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山鬼)
在唐人以後的詩中,是冷落甚至淒慘的寫照。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柳宗元)
(四)、常用技巧
1、比興:貶官士人出於自身特殊的處境考慮,貶官文學多采取比興手法,曲折地表現自己的情誌。如以男女之愛喻君臣之情,善寫香草,美人之類,以屈原為代表。
2、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詩人不露聲色地於景物描繪中抒寫身世之感,語意雙關暗含感慨仕途風波險惡之意。驚風、密雨暗比摧殘自己的邪惡勢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潔。鮮花香草遭受暴風雨的襲擊,感受到詩人遭貶以後憂恐煩亂沈重的心情。
3、用典(詠史抒懷):被貶後,他們從歷史中尋找古人的故事,借詠史懷古,委婉表達自己的心情。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發自己政途失意的悲傷,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4、對比:有感於今昔身份的變化、處境的反差,貶官文學多用對比手法。如“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貶,壹日之間命運發生急劇變化。壹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鮮明對比,悲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貶官文學言將盡時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貶謫詩中的寫景,多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有時詩人會直接將其表達出來。“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愴然”“傷心”“寂寞”等詞鮮明而直接地表達了自己悲慨和憂憤之情。
6、襯托
7、虛實結合
8、象征比喻、托物言誌:由於權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詩人大多內心壓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誌便成為其在詩中表情達意的慣用手法。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以“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敵權勢等阻礙;“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詩人則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壹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壹樣進入“胡天”,暗寫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五)、思想內容
1、抒發忠而被貶的委屈不平、惆悵失意、牢騷不滿,乃至憤慨之情。
2、思念故園親友(思鄉懷歸懷人之情)(對京城的思念,其實是對往昔美好生活及親友的想念,包含對政治理想甚或權力的依戀與追求)。如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3、時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慨。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
4、任憑風雨、曠達樂觀的態度。
5、表現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以求自我解脫的心態。
6、愈挫愈勇,相信能東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難三首(其壹)》:“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作者出長安時所作)”
7、羈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激憤與惆悵。(“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8、堅貞自守之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詩人被貶為龍標尉時所作)
9、表達遭貶後仍不忘為國效力、關註黎庶,但又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10、對奸佞小人的嘲諷與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