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這是壹首“言誌”詩,是作者第壹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卻不悲觀消沈。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的感受與眾不同,壹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贊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壹首昂揚奮發的勵誌之歌。秋天的詩壹般是淒涼的,但也有不悲的,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壹句詩就簡簡單單的詮釋啦,秋天的季節有中秋等等,所以壹般是表達思鄉或念親的,秋天也有很多植物,例如菊花,寫菊花的詩壹般是歌頌它的高潔,另外紅樓夢裏的菊花詩另有壹番風味,可作參考。
《山行》賞析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①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①“停車”句:因愛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坐:因。晚:天晚。
〔品評〕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壹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裏,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麽突然“停車”?原來他發現路邊有壹片“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註》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鹹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於艷李秾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艷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壹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贊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 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壹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壹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艷,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裏晴空,壹只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壹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壹種獨特的意象,讓壹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壹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壹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壹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壹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壹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壹鶴淩雲”,這壹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壹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壹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麽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壹起,所獲得的全然是壹種勵誌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