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把這幾個詞整合在壹起,更能表達我對2020年的回顧和對2021的期待。為了理清思路,我想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聚焦具體事件,通過這些事件看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為人生中這不平凡的壹年做壹個特別的紀念,磨礪自己對新壹年的展望。
作為壹個父子論的作家,我覺得我有必要關註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所以這部作品涉及的話題是瑣碎而平淡的,但我覺得,雖然生活的本質可能是這樣的,但在它的平淡中,很有可能包含著'愛所有人,信任少數人,不辜負任何人。"!
1.這壹年來孩子的身體發育如何?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兒子壹年來長高了8厘米,女兒長高了2厘米。與同行相比,不是特別突出,但也不是明顯落後。兒子很在意自己的身高,他的在意當然是因為我們的在意。作為擊劍運動員,每隔壹段時間就要測壹次骨齡,看看身體發育是超前還是落後。他的很多老隊友都已經跳到壹米八以上了,而他作為壹米六還出頭的人,自然會讓我們有些擔心。每天能不能按時睡覺,每天能不能睡足8個小時,是這壹年來我們壹直在思考的事情之壹。到了晚上,他開始對他和他女兒說:“暈了就堅決。不要打,不要激動,準備睡覺!”。如果他有什麽作業耽誤了他的睡眠,他的母親就開始感到沮喪、氣餒和深深的沮喪。雖然我不認為壹兩次睡眠不足會深刻影響我的身高,但是我那滿是陰雲的媽媽,會讓除了她以外的三個人有負罪感。所以在睡覺這個問題上,我們總是以母親的意誌為準,不能有壹點放松。
2.疫情過後,孩子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0年元旦,我們在西雙版納。當時我跟兒子說,非典讓人臉色發白,希望妳這輩子都不要遇到。事與願違,他們經歷的更多,他們的兒子甚至開玩笑說,他們這壹代人進化得比我們快,因為他們遇到的事情比我們嚴重。小孩子聽我講非典,完全是把它當成壹個故事,甚至更多是壹個危言聳聽的傳說。2020年過去了,他們終於明白,生活有時候比故事更戲劇化,災難可能總是不期而至。兒子學習受到影響,剛開始的“音樂生涯”因為外教無法回國,樂隊最終解散而戛然而止;在家上網校,迷上了監管的缺失。短短幾個月,我關註了600多個up主,買了簡單的拍攝器材,拍了幾個視頻,夢想著有壹天能擁有百萬粉絲。對於這件事,我還是覺得有點愧疚。真的有點‘缺生意’的感覺。直到覺得不對勁,開始察覺到他的壹些異常行為,我才介入。我做的可能簡單粗暴,直接沒收了他的手機和Ipad。直到今天,我都無意再還給他。後來,他回到了學校,回到了真正的課堂,想起了在家上網的日子。我們也是百感交集。好在他也充分利用了這麽密集封閉的時間,在壹次重點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多少讓我松了壹口氣。
同期,女兒進步很大。她的體操老師除了在幼兒園在線授課,帶領她打遊戲,每天堅持開設壹個半小時的網絡課,女兒跟著老師在墊子上訓練90天。當她再次回到訓練場時,她的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周壹到周五,下午4點到5點半,她會準時換上訓練服。在她的房間裏,她會讓媽媽把電腦放在床上,在電腦其他地方的老師會給她訓練指令,壹個動作接壹個動作。那段時間,這是我們家的壹道風景。我和祖母非常好奇。我們會悄悄地打開門,從縫隙往裏看。我們看到她在墊子上,按照教練的指示,認真地做著每壹個動作,有時會出汗,但註意力很集中。我欽佩她:教練和孩子都表現出壹種毅力。當疫情結束後,她回到了訓練場。特別懷念她的特訓經歷。
3.孩子們發展了什麽愛好?
作為擊劍運動員,兒子今年的參賽明顯比以往少了。今年國內聯賽壹次都沒參加,但是在上海參加了幾場比賽。從小學到中學,時間成了稀缺資源,很多興趣都要選擇。甚至除了從事職業體育之外,也沒有太大的興趣。目前,樂隊不能再演奏了。開學的時候音樂老師直接退休出國了,樂隊的壹個吉他手和壹個鍵盤手也轉學了。他們曾經說要“長生不老”,連壹個學期都沒堅持下來。“世事無常”真的很感人。只是他關於音樂的夢想留了下來,他開始學習電吉他。有時候,他會在沒有我提醒和催促的情況下,自己在房間裏玩,自己唱歌。最後,他對被迫彈鋼琴的怨恨最終變成了對音樂的興趣。不知何故,疫情壹結束,我就回到了學校,我就開始愛上高達了。壹些好朋友把他們的高達貢獻給了學校,大家壹起建造,玩得很開心。不知道這種興趣會持續多久,還是興趣?
我女兒今年在藝術體操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疫情過後回到訓練場,她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每周八小時的訓練並沒有讓她對這項運動真正感興趣。如果讓她排名,她會把藝術體操放在最後,排在前面的,會是那些嘗過的項目:繪畫、騎行或者其他。每次我問她,妳喜歡藝術體操嗎?她不會說喜歡或者不喜歡。好在我不會糾結她的回答,因為我曾經和兒子討論過壹個問題:如果他說不喜歡鋼琴,我就叫他放棄。他現在會後悔嗎?他回答我:肯定!雖然我不喜歡彈鋼琴,但是它讓我愛上了音樂!我想我女兒以後可能會給我類似的回答。可能是:我不喜歡藝術體操,但是它讓我愛上了其他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子彈飛壹會兒。
如果說今年兩個人同時引起了興趣,那就是讀書,雖然兒子覺得自己在讀經典,而妹妹只是在讀“街頭文學”。我部分同意我兒子的觀點,但我也知道讀書是壹種習慣。如果壹開始就要求孩子讀經典,是不符合孩子認知發展的。但如果像前幾天那樣,她整個下午都坐在沙發上,看完了她借的十五本書中的十本,我覺得可能是時候引導她讀經典了,尤其是中國的經典。
4.2021我要怎麽引導女兒讀經典?
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中文會比別人差,更不用說外國人。但我在北京外貿大學遇到兩個留學生,他們流利地背誦著“道可道,不凡道,大名鼎鼎,不凡名。”無,世界之始;是的,萬物之母,然後讓我給他們解釋。我知道我沒有那個能力。後來在四川遇到壹個從昆明出差來的意大利人。在講中國的周易時,他用標準的漢語告訴我:學有兩種方法,壹是講道理,二是講道理。我聽了之後很震驚,因為這句話以前從來沒有說過,完全是他通讀《周易》等中國哲學之後的原創解釋。從那以後,我就特別關註中國古典文學。
我有壹個希望,2021第壹年教女兒學國學經典,我會努力讓她熟悉《論語》、《中庸》、《大學》、《老子》、《中國古代文學》等幾十篇文章。我壹直覺得,壹個人只有把自己文化的種子紮根在心裏,才能真正融入國際社會,才能在未來的國際世界裏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當然,傳統的經典閱讀需要與時俱進。單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經典的精髓的。填鴨式教育無法讓孩子享受到思考的樂趣。只有營造壹種促使他去探索、去思考的氛圍,真正在精神世界裏去解構、去重組,才能領略到經典之美。在這方面,我已經開始總結壹些經驗教訓,準備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也希望有壹天能和讀者分享壹些關於國學經典的粗淺想法和教學方法。
5.2021如何做壹個睿智的父親?
我壹直是壹個界限感很強的人。正是因為邊界感強,這樣的邊界在我和兒子的溝通中缺乏彈性。我壹直想劃清我們之間的界限。他是他,我是我。關於他的很多事情,我不想親力親為,到處多管閑事,而是無為而教,傾向於“高高在上”。這當然有壹些好處:培養了他的獨立性,塑造了他的毅力,提高了他解決困難的能力。但在他看來,如果和其他父母相比,父親是強硬多於溫柔的。
2021年,兒子將進入青春期。如果我按照我過去的做法——少支持,高要求,那麽我們就很難相處。我最近壹直在想,在新的壹年裏,我壹定要換壹個睿智的父親。所謂智慧,說到底就是在對他要求很多的同時,給他全力支持!
我曾經認為我是百分百支持我兒子的,無論是陪讀還是付費,我都認為自己是合格的。但隨著他的成長,我似乎和他有了隔閡:原來他的“支持”和我想的不壹樣!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欠缺:他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壹個擁抱代替說教;放下壹個成年人的自負,承認自己有保留自己觀點的權利;暫停妳正在做的事情,花時間去傾聽,和他壹起做開心的事;給他更多的自由;當他遇到困難時,指出讓他做得更好的方法,告訴他即使事情很難,我也期待他盡力而為!
這兩天在看《百年人生》這本書。書中提到,我們的孩子這壹代人很可能會活到100歲以上,他們現在學到的很多技能會被取代和淘汰,未來的工作崗位很大壹部分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過去人們賴以生存的傳統工作在未來會消失。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機器會以人類無法比擬的方式展現智能。機器將取代人力進行生產,甚至對教育的投資也不再足以保證穩定的就業和可觀的收入。要想迎接百年人生,只有掌握人類特有的技能,才能在空洞的工作中占領未來會產生高薪工作的領域。生而為人,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它在創造、* * *情感和解決問題、自由交流和大量體力勞動方面比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更有優勢。要獲得這些優勢,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從小獲得情感支持的孩子,機會更大。
無論我們的生活經歷了多少猛烈的“風暴”,我們仍然有勇氣和能力去“愛每壹個人,相信少數人,不辜負任何人!”這就是它賦予我們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