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韜光養晦,以退為進?

什麽是韜光養晦,以退為進?

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是指在時機對自己不利時收斂、隱藏自己的足跡,或“韜光養晦”,使他人或對手放松警惕,以達到出其不意、壹擊即中的目的。在適當的環境下,“韜光養晦,以退為進”可以算是壹種掩護自己,試圖東山再起的策略。

秦末,匈奴的鄰國東胡這個強大的民族,利用其內部政局變動,人心不安,故意挑釁匈奴獻上國寶甘利瑪。匈奴將領聽了,都說東胡太狠心,不把國寶給他們。匈奴單於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而是做出了壹個很平淡的決定:“給他們!妳不能因為壹匹馬而失去與鄰居的和平。”匈奴將領聽到他們的國王這樣說,心裏很不舒服,但又無可奈何。但東胡王得寸進尺,要求匈奴給他壹妻壹妾。眾將見董虎得寸進尺,無不義憤填膺,乃曰:“給之。妳不能因為舍不得壹個女人,就和鄰居失去和平!”看到匈奴軟弱詭詐,每次有求必應,壹次次得手,以為此時匈奴必定不堪壹擊,便放松了防備。而這正是冒頓壹次又壹次要忍受的。不久後,東湖看中了與匈奴交界處的壹大片荒地,屬於匈奴的領地。因為之前匈奴人給了我好幾次都不眨眼,而且這片荒地無人居住,恐怕我也只好同意割讓了。誰知冒頓這壹次突然說:“千裏荒地,雖無人煙,也是我匈奴之地。妳怎麽能隨便放人呢?”於是下令部隊集結,攻打東湖。至此,匈奴兵受夠了東胡的怒火。戰爭剛開始,大家第壹次英勇作戰,勢不可擋。東湖做夢也沒想到,愚蠢的冒頓會突然發兵襲擊自己,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他怎麽可能戰勝匈奴士兵的激烈報復?最終東胡全軍覆沒,東胡王死在亂軍中。

如果說弱勢群體之所以示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敵人打敗,那麽強勢群體為什麽要韜光養晦呢?俗話說“樹大招風。”壹般來說,權勢集團大權在握,處於顯眼的位置,往往容易越權或引起嫉妒。再者,強勢群體必然會得到更多的關註,有更多的事情要處理。如果壹個人長期處理各種事情,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虧錢!這就要求處於主導地位的人,避開所有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復雜事物,回到更隱蔽的位置。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很多麻煩的事情,還可以幫助妳培養自己的修養,恢復精力。所以強勢群體往往采用“韜光養晦”的生存策略。

三國後期,劉備死後,諸葛亮輔政蜀國,諸葛亮不負劉備囑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魏國的曹操就沒有這麽幸運了。自從魏明帝死後,曹芳即位時才八歲。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掌管朝政。曹爽是皇族,所以霸氣。他怎麽會讓異姓司馬氏分享權力?所以他想盡辦法剝奪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早年效忠魏國,立下赫赫戰功,如今落得如此田地,心中自然不滿。但是,他並不是壹個四肢空空無腦的莽漢。曹爽現在強大了,他也知道憑自己的實力沒有能力對抗他。所以司馬懿因病不肯上朝,當然是利用了曹爽的意圖。曹爽心裏也清楚,司馬懿是他唯壹的潛在權力對手,所以他非常小心,派自己的親信呂特來司馬家打聽虛實。

司馬懿是老奸巨猾,征戰多年。他怎麽可能看不透曹爽在玩什麽把戲?於是,他做好了準備,把倫生領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壹臉病容,頭發淩亂地躺在床上,由兩個丫鬟伺候著。李生說,“我很久沒有去過了。我不知道妳病得這麽重。今奉令為荊州刺史,特來辭行。”司馬懿兩眼壹抹黑,假裝聽錯了,說:“並州是靠近邊境的重要地方。壹定要做好防禦,不要讓敵人乘虛而入。”李生急忙說道,“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還是裝作沒聽懂。這時,兩個女仆給他餵了藥。他故意讓藥汁全部流出,假裝虛弱地說:“我的生命危在旦夕。我死後,請告訴將軍,他必須照顧我的孩子。”李勝見司馬懿已經成了這樣,也沒有多留,安心回去向曹爽報告。得知這壹情況,曹爽非常高興,說:“哼,只要司馬懿這個絆腳石不死,我就沒什麽好擔心的。"

不久之後,天子曹芳要去濟陽城北掃墓祭祖。曹爽帶著他的三個兄弟和親信壹起旅行。司馬懿得知消息,認為時機已到。他立即動員家人,把老部下都叫過去,迅速占領了曹石軍營,然後進入後宮恐嚇太後,陳述曹爽的罪過,要求殺死叛徒。無奈之下,太後只好同意。隨後,司馬懿迅速占領軍械庫,將主動權握在手中。

曹爽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潮水已經沒了。曹爽全家被司馬懿以篡位的罪名殺害。從此司馬終於獨攬大權,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老子曰:“有無互長,難易相補,長短同相,高低同相,音聲相和,前後同相。”這種積極和消極構成了世界的循環。而要尋求正確,先要尋求反面。同樣,要想進步,就要先退,然後才能做到無為。所謂“雙手插入田間,低頭便見天上水;身心清凈才是道,退步原來是前進。”以退為進是人生的最高哲學。在任何時候,懂得韜光養晦,伺機克敵的人都不鮮見。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韜光養晦”的功夫功底最深。劉備以前種菜是為了掩人耳目,目的是避災,用的是韜光養晦之計。三讓徐州時,也是用以退為進的方法得到徐州的。未來劉備、孫權、曹操三分天下,“韜光養晦”之計大有作為。趙匡胤在北周朝廷“韜光養晦”的本事,壹直隱藏到“陳橋兵變”加上他的黃袍加身,他的那份算計真的很驚人。但無論如何,兩人最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樣和想象空間。

“林中之木美,風必毀之。”鋒芒畢露的人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和敵視,尤其是在政治鬥爭中。善於自救,愚行,急退,不是被動避惡,而是養精蓄銳,待機而動。

韜光養晦是壹種生存策略,其中的韜光養晦只是為了更好的“前進”,而不是停止。而且,壹個願意擔任次要職務的人,壹個謙遜的人,最終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這樣的人在領導崗位上也能很好地為他人服務。而壹個驕傲的人,壹個鋒芒畢露的人,往往會因為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而失去別人的支持,甚至與別人反目成仇。

要想贏,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韜光養晦,退壹步海闊天空,是達成目標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