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
《曹子建集》***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壹半以上為樂府詩體。
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裏客》等。其中《洛神賦》寫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態,是文苑奇葩。
賦(代表作品 )洛神賦 幽思賦 迷叠香賦 釋愁文 髑髏說 歸思賦 九愁賦 閑居賦 登臺賦 神龜賦(並序) 酒賦 芙蓉賦詩(代表作品)七哀詩 雜詩(六首) 公宴詩 侍太子坐 送應氏(二首) 閨情(二首) 贈徐幹 應詔 贈白馬王彪 情詩 朔風 矯誌樂府(代表作品)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 白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種葛篇 名都篇 美女篇 飛龍篇 惟漢行。
2.急求曹植的詩句~~~~~~~~~~~~~[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壹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
豆和豆稭是同壹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稭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於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
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壹擔(石),曹植壹個就占了八鬥,八鬥為壹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於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壹直心懷忌恨,有壹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壹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壹“燃”壹“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壹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壹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壹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麽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壹首好詩。
3.關於曹植的詩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壹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
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
《詩品》的作者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壹代詩宗”的歷史地位。
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4.曹植 的詩句[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壹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
豆和豆稭是同壹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稭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於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
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壹擔(石),曹植壹個就占了八鬥,八鬥為壹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於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壹直心懷忌恨,有壹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壹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壹“燃”壹“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壹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壹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壹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麽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壹首好詩。
5.關於曹植的詩歌《七步詩》 作者: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馬篇》 作者: 曹植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送應氏》 作者: 曹植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裏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6.曹植寫的詩洛神賦 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 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 仰以殊觀,睹壹麗人,於巖之畔。
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 之艷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 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雲 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衤農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 弗禦。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瑰姿艷逸,儀靜 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 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 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
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 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
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 斯靈之我欺。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誌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 感焉,徙倚仿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踐椒塗之郁烈,步 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 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 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 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 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 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 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 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壹逝而異鄉。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 珰。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 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
夜耿 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
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7.曹植的經典古詩有哪些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
2. 轉蓬離本根,飄搖隨長風。何意回飈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復道,沈憂令人老。——《雜詩》
3.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野田黃雀行》
4.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遊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慷慨對嘉賓,淒愴內傷悲。——《情詩》
5.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箜篌引》
8.曹植的名句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
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
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 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
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紓。
郁紓將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反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壹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壹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 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 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 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
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贈白馬王彪》評析 李景華 曹植壹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後期***11年,曹植壹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間「十壹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三國誌》本傳)。
曹植在《遷都賦序》壹文中說:「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頻繁地遷徙和變動封爵,說明曹丕對他的極度不信任。而封為藩王,形同囚禁,沒有任何自由。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本傳)曹植的情況比這更糟。
他在《諫取諸國士息表》說:「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
」曹植後期實際是在這種軟禁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已經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憤慨和悲傷,沒有幸福和希望。
《贈白馬王彪》壹詩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後期的生活和感情。 《贈白馬王彪》壹詩,最早見於西晉初年陳壽所撰《三國誌?陳思王植傳》裴松之註引《魏氏春秋》。
詩前有雲: 是時待遇諸侯國法峻。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於(按,即「兄弟」之意)之痛。
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植發憤告離而作詩。 此後,梁代蕭統又將此詩收入《文選》,唐人李善為之註,在詩前增有壹《序》: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
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李善還註稱:「集曰於圈城(按,當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詩題是《於圈城作》;今題,當為後人據《序》所改。
另據《三國誌?武文世王公傳》載,曹彪於黃初三年為吳王,黃初七年才徙封白馬王,與此《序》不合。後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見不壹。
或謂曹彪於黃初四年徙白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載。(黃節,見《曹子建詩註》)當然也有人認為此時當稱曹彪為吳王,(杭世駿《三國誌補註》)今不詳述。
《序》的年份,與《三國誌》曹植本傳相合。本傳稱:「(黃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師」。
不過,黃初三年,曹植為鄄城(今山東濮縣東)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縣的白馬,魏時同屬兗州東郡,故能同路東歸。
黃節認為,曹植在東歸鄄城之後,才徙封雍丘王的。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異母之弟白馬王曹彪壹道來京師洛陽參加「會節氣」的活動。
於此期間,「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三國誌?任城威王彰傳》)的曹彰突然暴死。據《世說新語?尤悔》篇記載,曹彰是被曹丕壹手毒害的。
會節氣過後,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壹塊來的,如今回去的卻剩下兩個人,曹植心裏已經非常難過;誰會想到朝廷還派了壹名監國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監視諸王歸藩,並規定諸侯王在路上要分開走,限制他們互相接觸,這樣就使得曹植越發難堪和憤怒。
面對曹丕這樣的陰險無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燒,於是寫出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贈白馬王彪》。 《贈白馬王彪》壹詩***分7章,表現了曹植恐怖、悲傷、痛恨和憤怒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深刻地揭發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
第1章***10句,寫這次「會節氣」結束之後啟程返回封地的經過和心情。詩人在「承明廬」朝見了魏文帝曹丕之後,將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按曹植於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為鄄城王。清晨從京都洛陽出發,傍晚經過了首陽山。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