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壹篇對壹首詩歌的感想

寫壹篇對壹首詩歌的感想

我們在欣賞壹首詩歌或者詩評時,往往會提出壹個問題,為什麽寫詩評者只喜歡說些好的,而不是砸磚頭,或者說磚頭砸了也頗輕描淡寫?所以,在開始寫感想之二時,我不得不說,水做的詩歌雖然在某些方面保持了簡單清新,保持了純樸自然,但仍然不乏弊端,所以接下來,我在評說她其他作品的同時,也將我對於水做的詩歌作品當中存在的問題壹壹剖析,但願我所述能給愛好寫詩的朋友壹點啟發。當然,我所述並不壹定正確,所以歡迎大家***同來研究討論。

明代的焦宏在他的《雅娛閣集序》中寫道:“茍其感不至,則情不深,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垂世而行遠。”這裏所述也就是說當感情積累並進壹步深化時,便產生了“意”,到詩人的筆下也就上升為思想的潛意識。水做的詩歌作品前篇我說過,雖然大多並非直抒胸臆,但在把握上她掌控不錯。但我們說在詩歌創作中運用直抒胸臆創造情境是常見而主要的的方法,但並不是詩歌創作唯壹的方法。如果說寫詩能夠區別於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還又多種創造情境的方式,那麽,同樣能表現出感情激蕩、流動的美

在賞析水做的詩歌作品時,我發現了壹個問題,那就是水做的目前創作思路有所拘限,仍然拘限在“小我”的境界中,在追求壹種唯美的風格,但她也有自己的弊病,有的詩歌作品以及詩句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不太簡練,意象也不夠豐滿。以小女人的情感為主線來抒寫,她的詩作品讀起來,第壹感覺是圓潤有美感,然而她卻忽略了更重要的,那就是詩的內核缺乏壹種更深刻的東西,更能融入大眾內心,引起***鳴的思想。這點從水做的某些作品當中就可以看出:

如:《欺騙》“那些錯誤醒了/我睜大眼睛/看舊日沈陷的美麗/壹邊隱退壹邊清晰/昨日的錯誤/變成晨起的欺騙/隨著縷縷朝輝升騰成雲朵/吸附在灰白的天際/我惶恐地閉上眼睛/企圖避開迷惑的雲朵/關閉的動作慢了些/欺騙,擠進心窗/於是/偽裝的日子壹個接壹個/透明的世界仍在紛亂/冬天沒有了寒冷/春天多余了雪/也許 夏天沒有了炎熱/秋天多余了雨/淚水和笑聲講著同樣語言/單壹的,同樣的事情/在我面前壹次又壹次發生/欺騙,形成了我的作品/我很小心的寫它/並且深愛它/不知哪壹天/閃電穿透欺騙的雲朵/讓淚水歡暢地流下來” 想必很多人都看出來了:那就是:她前三小節對欺騙有壹個很好的詮釋,然而第四、五小節就屬於多余的描繪了,徹底地道出了所有的隱忍和吸收來自欺騙,造就了“鏡花無緣,格列佛失去想象”。說太多就太透了,她在創作這首詩時腦子裏應該呈現的只有壹個主題,那就是欺騙給她帶來的壹切煩與憂,沒有給讀者留下壹個思考的余地。這個作品即便是技術上而言,也是可圈可點的,壹應的鋪成所要追求的目標聚集在最後的焦點上,“讓淚水歡暢地流下來”,這其間有壹種釋然,歸於平靜的灑脫。

又如《別說》“什麽也別說/壹句話就是壹朵蒲公英/妳的氣息/會吹散纖弱的花瓣/追逐風中的承諾/還是什麽也別說/說出就是證據/蒼白的壹紙/會讓叛逆的靈魂/越陷越深/聽聽枝頭喜鵲的聲音/求妳 什麽也別說/還是做吧/用心點 真實點”這首詩也有可圈可點之地,寫的情真意切,比喻恰當,欲說還休,三緘其口。用“不說,還是不說,求妳不說”把情感推向波峰,將內心深入的隱忍與堅韌的品質體現透了。然而但最後壹小節的兩句,“還是做吧,用心點,真實點”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如果只到“求妳什麽也別說”,詩歌句子結尾了,詩的意境和主題思想,卻並沒有結束,剩下的東西,留給了讀者,更能展現詩歌的魅力!恰到好處地展示了作者內心曲折哀婉的波動,如同山澗峽谷中那蜿蜒盤旋的溪流,回環往復,在說與不說間思索著。

如: 《早茶》“從那壹天起/早茶/在辦公室上講述著心事/撲鼻的氣息 襲來/微醺的妳漫漫飄走/和茶的馨香飄在壹起/恍若風景深處兩棵樹/寂寞的碰在壹起/發出空靈的響聲/樹的影子/在杯中清晰起來/吻/埋藏了午後的心事”。早茶/辦公室,兩棵樹/影子,以及茶的氣息/響聲/吻,所有物象都以並置的狀態出現。她所傾力推出的所有這些物象,以並置的情形展示,並置的目的只是為了將整首詩裝飾的滑溜順暢,用來呈現與突出個人內心每天千篇壹律的工作與生活造成的這種內心的思索與徘徊。那麽這裏就出現另壹個問題,這樣的語言形成的語境就使整首詩中詞與物的關系所呈現出來的真實就缺乏壹種張力,沒有將讀者的註意力引向某種環境與深度,只停留在她個人思想的空間,而沒有更廣闊的可以讓讀者發揮想象的空間。

談到廣闊的空間,那麽我就不得不說說創作詩歌三要素了,何謂詩歌三要素呢?愛好詩歌的朋友都清楚,詩人在創作詩歌時首先立意要高,著眼要寬,落筆要小。而廣闊的空間也就說的著眼要寬,而非拘限於狹小的範圍。如果著眼窄了,那麽必然會影響詩歌作品的博采與兼收。既然說到了三要素,那就來談談水做的詩歌作品中的立意。我們說在創作詩歌時,如果立意低了,詩歌作品的內涵就會流於淺薄與平庸。立意高了,而詩作中所表現的卻是泛泛之談,言詞虛浮,那也毫無意義。所以說壹首好的詩歌,首先我們在品讀時,應該弄清楚此詩作筆者的立意在哪,再去細賞品讀!我們且來看看水做的詩歌作品《心門》。“在月球上/小心地建起壹道門/讓它壹直為妳敞開著/在我的眼裏/滿是灰色的時候/也許妳不會輕易走進門裏/而我現在/開始害怕妳的進入/因為 月亮/壹半被妳的弓弦拉彎/壹半被箭頭射碎/我輕輕拾起那些碎片/做成壹顆顆寶石/想留給妳時/卻變成了淚珠/滴落到門檻上/門 依然敞開著”。這首詩的立意是挺不錯的,以心門為契機,抒寫了對生命的沈思,對情感的徘徊與迷惘。我認為這首詩在精練的字、詞、句裏面,基本上提煉出了精妙的詩意,比較成功,這個詩歌的精彩在結尾處,“門 依然敞開著”就是典型的反皴手段的現實體現,結句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壹種此地無銀三百兩,妳自己猜筆者心理的意思。

著名詩人艾青曾在他的《詩論》裏說道:“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類似的回憶;聯想是經驗與經驗的呼應。”我們說詩歌創作,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從生活記憶中的事物裏,產生聯想,提煉出聯想中的情思。這點在水做的詩歌作品中隨處可見,應該說她是將相類似的事物調動起來,進行溝通和連綴,使之不受壹物、壹時、壹地的限制,所以說她的詩歌作品在初品讀時應該感覺是質樸自然,且想像豐富的。然而只要仔細研讀就不難發現,她的詩作往往停留在個體的層面上,對意義的公眾性與普適性的尋求,比較匱乏。僅僅體現在淺層次的精彩思想範疇,而沒有凝思凝神,從而達到富有豐厚的底蘊思想與深度。我們說詩歌的可貴之處在於,筆者不會因為繽紛絢麗的生命感悟而使思想滯留,而是將思維的腳步延伸,完成自我與世界、自然與人生之間更深層次的對話。如果能夠將詩歌的語言借景抒情,在讀者心中所喚起的意象的鮮明可感性與抽象性形成統壹,就更能強化“言不盡意”的美感效果。

談到“言不盡意”,那麽就必須再回到前面談詩歌三要素其中的落筆了。落筆大了,就如同大海撈針,東扯西扯,扯不到關鍵主題,也即“詩心”。為什麽說落筆要小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壹馬平川地去寫,不要漫無邊際的瞎扯。那麽何謂“小”,也就是我們在創作詩歌時妳想要表達什麽,妳的主旨是什麽,確切的說,就是妳寫此詩的角度。談到“角度”,也許很多朋友都清楚,也就是壹首詩的切入點,或者說焦點“詩眼”,或者說壹首詩的亮點,突破口。壹首詩如果找好了角度,開好了這個突破口,那麽就牽動了全局,牽動著全詩的神經。寫詩就好比牽牛要牽牛的鼻子,打蛇要打它的七寸之處,角度要選好,要選在即便於起興,又便於展開,也便於挖掘的地方。所以說,我們在創作之時,要善於選準角度,這既是壹種技巧,又是壹種才能。

前篇我說過,是由水做的所發三組詩來談談感想,但我又得多說壹句了,其實“組詩”在過去是很大的操作,要求也高。過去能寫組詩的人都是大手筆的人或成名已久的大詩人。當然那是過去,那些大詩人在現在來說可能現在很多人並不以為然。關鍵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組詩實際上並不能成組,是作者把他們糾集在壹起的,他們本身可能並不情願,因為很多的組詩並不能由壹根主線連起來。(有機會再細說何謂組詩)

當然,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與感想,但我始終堅信詩歌應該具有壹定的哲理情趣,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假如壹個寫手寫詩,只憑激情,沒有思想,這只能說還停留在寫作的初期,還在詩歌門檻前徘徊著,還未正式入門。其實詩歌的語言基本都很簡單,那些在創作時總講究讓思想更深刻,總講究技巧的運用,總講究在語言上凸顯的更奇妙之人,就會讓讀者沒有閱讀的圓潤感。所以說當我們閱讀詩歌時總覺得這詩歌怎麽就不像詩,總有壹種陌生的感覺時,那麽,妳便已經進入了詩人的“思維”。

寫到這,我現在後悔在前篇中用了“簡評”這兩個字,事實上,我寫的這些文字,只能是“感言”而並不能稱做“點評”。因為我沒有文人骨子裏豐厚的思想內涵,而我也不太喜歡用“簡評”,好象那是居高臨下的說法,而事實的情況是,我從來都是站在和作者的平等的角度甚至是仰視的角度來寫我的感想的。

所以,如果說詩是壹種經驗積累的單點的呈現,那麽評論與感想則是對創作背景和詩者創作狀態的全面透視和回放,其中之精彩可能連寫作者本身都難以相信。最後,用雪萊的壹句名言,結束對水做的詩歌作品的感言:“詩,揭開帷幕,露出世界所隱藏的美”——因為美感是壹切藝術創作的永久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