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淺水區能看到蝦,走在深水區能看到魚和龜,要看龍還得去深水區。
信息:
1.《論衡》壹書是東漢(27-97)思想家王充所著,成書於漢元和三年(86)。現有85篇(其中,“招致”只有壹個標題,實際存在84篇。)。《論衡》闡述微觀論據,解釋世俗疑惑,明辨是非,即以“實”為根據,作虛假陳述。“衡”字的本義是壹種平衡,論衡就是評價當時言論價值的天平。其目的是“悟惑之心,知虛實之別”(《對立平衡論》)。因此,它是古代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文獻。
2.作者?:王充(公元27-?約公元97年),字任重,出生於上虞(今浙江上虞)。他出生在壹個“小家庭”。他年輕時在洛陽讀書,家裏窮,沒有書。他經常去商店看書和賣書。他做過幾次州縣官員。他厭惡庸俗的社會風氣,經常因與有權有勢的人發生沖突而自動離職,以至於終身與公眾隔絕。他非常推崇司馬遷、楊雄、桓譚等人,繼承了這些先行者的叛逆精神,與“天人合壹”的神學目的論和占蔔的迷信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鬥爭中,王充建立了反統壹的思想體系,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歷史評價
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導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儒家思想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並與占筮理論相混雜,使儒家思想變成了“儒教”。它的主人是“國家憲法”,經典是皇帝下令的“白虎依桐”。王充的《論衡》壹書旨在批判這種儒家的預言論和神秘主義。《論衡》闡述微觀論據,解釋世俗疑惑,明辨是非,即以“實”為根據,作虛假陳述。“衡”字的本義是壹種平衡,論衡就是評價當時言論價值的天平。其目的是“悟惑之心,知虛實之別”(《對立平衡論》)。因此,它是古代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文獻。
正是因為《論衡》壹書“藐視孔子”、“辱孔在先”,反叛了漢代的儒家道統,才受到當時和後世封建統治階級的冷遇、抨擊和禁錮,視之為“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