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啊,森林裏萬籟俱寂,妳夜間
在那百花盛開的枝頭鳴奏;
叫情侶的心田充滿新的盼頭,
趁歡樂的時神把調順的五月來招延:
妳珠圓玉潤催眠白天的丹鳳眼,
在杜鵑張開笨拙的嘴巴前先鳴奏,
就預示情場得意;願朱夫的意矚
將愛情的力量與宛轉的歌喉相牽連,
如今趕早唱,先於那飲恨泣血鳥
左近叢林中預言我絕望的運命;
因為妳年復壹年總太遲才鳴叫,
沒給我欣慰,可不知道有什麽原因:
不論是詩神或愛神稱妳是同道,
我侍奉兩者,為他們執役都行。
(金發燊譯)
賞析
約翰·彌爾頓是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著名詩人,堪與莎士比亞齊名。他所處的風雲時代,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鴻鵠之誌,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都促使他走到17世紀進步力量的鋒芒之中,成為文藝復興的殿將和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創作也因此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洋溢著清教徒的道德理想和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鬥爭精神。三百年來,他就像莎士比亞,壹直受到毀譽參半的評價和論斷,但他作為偉大詩人的地位卻從來沒有動搖過。曾經猛烈地抨擊過他的詩風的艾略特,也在1947年重新撰文評論他,稱他為偉大的詩人,今日詩人的榜樣。
毋庸置疑,彌爾頓的盛名主要來自他晚期的長詩作品,但是他早期創作的為數不多的短詩同樣顯示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首《致夜鶯》,是彌爾頓第壹首用英文寫作的十四行詩,成詩時間約在1930年前後。
整首詩的關鍵意象是“夜鶯”。正如在中國詩歌傳統中,青鳥傳情、杜鵑泣血、鳳凰吉祥、白鶴長壽,這些約定俗成的鳥類意象常常以其特殊的文化內涵為詩篇傳達出更深層次的意蘊,西方文化中也有許多獨特的鳥類意象。關於夜鶯,西方主要有三種說法。第壹種說法源自希臘神話,認為夜鶯是由遭到姐夫 *** 之後又被割去舌頭的菲羅米拉所變,通過悲鳴斷斷續續講述著自己的不幸。19世紀英國詩人馬修·阿諾德的《夜鶯》便是以這個神話題材寫就的名篇。第二種說法也跟希臘神話有關,傳說底比斯國王澤托斯的妻子埃冬失手殺死了女兒埃苔露絲,在無盡的悲哀和自責中化成了夜鶯,以悲鳴表達對女兒的哀思。這兩種淒婉的傳說賦予了夜鶯淒楚悲切的色彩,使得西方的詩人往往借夜鶯來傳達個人的哀愁、孤獨和悲傷。第三種說法則恰恰相反,夜鶯甜美的歌聲撩動著西方人的情感漣漪,成為愛情的象征。這樣的形象雖然也帶有相思之苦,卻相對輕快、活潑。
在本首詩歌的前面十二行中,夜鶯以“愛情之鳥”的形象出現。詩人壹再希望夜鶯能夠“在杜鵑張開笨拙的嘴巴前先鳴奏”,因為根據古老的迷信,相思者如果聽到象征愛情的夜鶯的鳴叫先於“飲恨泣血鳥”杜鵑的鳴叫,就預示著愛情順利,否則愛情將陷入泥沼。由此可見,年方弱冠的彌爾頓正尋尋覓覓著愛情,心中洋溢著錯雜的相思之感。
詩歌最後兩行筆鋒突轉,彌爾頓還將夜鶯的形象與詩神繆斯聯系在壹起。夜鶯身上所承載的淒婉的傳說觸動著文人騷客的心扉,就像繆斯女神賜予他們豐富的靈感體驗,無怪乎有人也將夜鶯稱作“詩歌的神鳥”了。彌爾頓長期閉門攻讀文學,為的就是汲取靈感,撰寫傳世詩篇。這個時候,夜鶯便不僅僅是愛神的同道,帶給相思者美好的預兆;它也是詩神的同道,賜予詩人創作的靈感。彌爾頓借夜鶯傳達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本詩的韻律,體現了彌爾頓想要擺脫伊麗莎白時期十四行詩傳統的意願;本詩的風格,又正好說明他還沒有走出前壹時代“矯揉造作”的詩風。彌爾頓放棄采用之前流行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體,而是直接效仿十四行詩的意大利源頭,彼特拉克十四行詩體,押韻方式為abba, abba, cdc, dcd,層次分明,結構勻稱。但在詩歌風格和精神面貌上,彌爾頓仍然束縛於十四行詩專詠愛情的傳統之中,吟唱對愛情的綿綿企盼。不過,他之後的十四行詩,或針砭時政,或諷刺規諫,或詠誌抒懷,現實感脫穎而出,以簡練質樸傳達崇高的境界。
(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