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短評的寫作 壹、文學短評的定義:文學短文屬於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指對各種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作品、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文章。高中學生寫文學評論,壹般只要求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寫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
這種文學短評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須是壹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學短評也有人稱它為鑒賞短文。
文學短評“麻雀雖小”,但應“五臟俱全”。寫作時要以文藝理論為指導,以作品材料為依據,緊扣作品,有的放矢,評析原文的主要內容或主要特色。
二、寫作角度與內容: 1.賞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這類題目主要是評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表現壹個怎樣的主題思想,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指出作品有何積極意義或局限性。
賞析主題常用的術語有:中心突出、主題深刻、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深化主題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能激發人們感情的生活圖案,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壹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義,二是簡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 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2)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後揚、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3)敘述方式,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4)描寫方式,如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5)描寫技法,如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7)意境的創設、修辭的運用等。
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4.談談作品的構思技巧。
作品的構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寫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壹個方面到幾個方面等;(2)文章線索,如以某個中心事件為線索,以人物、感情、時間、空間為線索等;(3)層次結構,如總—分—總、總—分、分—總、分—分。 例文:“巨人”的述說 ——簡析《貝多芬:壹個巨人》的語言描寫 《貝多芬:壹個巨人》通過肖像描寫、側面描寫等刻畫了壹個巨人的形象,尤其是語言描寫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壹筆。
語言簡潔,孤獨形象突出。“什麽?又是怎麽?”“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對我嘲笑……”“誰?那是誰?”簡短的壹連串的發問,貝多芬見到客人,表現出不耐煩,厭惡會見客人,孤獨厭世的形象凸現。
真心言語,堅韌意誌展現。“我是個聾子!”“妳們知道我聽不見的,”“壹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從貝多芬發自內心的話,可以看出他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陷,頑強地生活。這通過自己的話表現了他堅韌的性格。
語言美在蘊含了精神美。“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的毛。”
“拼命巴望掙紮出來?”“聽我心裏的音樂!”運用了比喻呼告來顯現了貝多芬內心的細微變化,生理有缺陷但創造了美好人生。 全篇通過貝多芬個人的述說,塑造了孤獨、頑強、熱愛音樂的巨人。
點評:文章以壹句高度概括性的話“尤其是語言描寫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壹筆”作為開頭,亮出自己的觀點,然後用三個小段分別從“語言簡潔,孤獨形象突出”、“真心言語,堅韌意誌的展現”、“語言美在蘊含了精神美”三個方面分析巨人的語言,並引用原文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有敘述,有分析,有評價,符合文學評論的文體要求。當然文章個別地方評價欠準確,如“貝多芬見到客人,表現出不耐煩,厭惡會見客人,孤獨厭世的形象凸現”中的“孤獨厭世”就有失偏頗。
示例二: “巨人”的述說 ——析《貝多芬:壹個巨人》的語言描寫 何為的《貝多芬:壹個巨人》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成功的塑造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征,讓壹個栩栩如生立體的人物性格展現在讀者面前。 本文正是通過貝多芬的語言來塑造他甘心孤獨,以“永恒”為伴,壹生不懈地譜寫音樂和對世人不能了解的坦然的形象。
他把客人的來訪稱為“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的毛”,看似詼諧幽默,實則蘊含著對不被世人了解的感傷,感情深沈而悲涼。“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可想而知,貝多芬對自己喪失了聽覺時的無助,讓其更人性化的壹面感動著我們,偉大的人也有其平凡無助的時候,感情真摯動人,“聽我心裏的音樂!妳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壹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壹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貝多芬對世人的向往,希望他們能了解他真實的好靈魂,這樣發自內心的呼喚無不使人動容。
總之,本文的語言描寫鮮明、亮麗,深化了人物形象,點明了主旨。
2. 如何寫文學短評文學短評的寫作 壹、文學短評的定義:文學短文屬於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指對各種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作品、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文章。高中學生寫文學評論,壹般只要求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寫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
這種文學短評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須是壹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學短評也有人稱它為鑒賞短文。
文學短評“麻雀雖小”,但應“五臟俱全”。寫作時要以文藝理論為指導,以作品材料為依據,緊扣作品,有的放矢,評析原文的主要內容或主要特色。
二、寫作角度與內容: 1.賞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這類題目主要是評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表現壹個怎樣的主題思想,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指出作品有何積極意義或局限性。
賞析主題常用的術語有:中心突出、主題深刻、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深化主題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能激發人們感情的生活圖案,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壹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義,二是簡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 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2)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後揚、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3)敘述方式,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4)描寫方式,如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5)描寫技法,如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7)意境的創設、修辭的運用等。
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4.談談作品的構思技巧。
作品的構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寫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壹個方面到幾個方面等;(2)文章線索,如以某個中心事件為線索,以人物、感情、時間、空間為線索等;(3)層次結構,如總—分—總、總—分、分—總、分—分。
3. 文學作品短評我選《致橡樹》吧。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 *** 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壹首優美、深沈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壹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她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采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壹定的多義性。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壹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壹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壹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壹株木棉,壹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壹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壹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4. 文學評論的寫作,應采取什麽方法閱讀所評論的作品要看妳將如何評價。
針對文中的壹句話 幾段話 並且如果時間較為緊張,妳可以針對這句話入手 稍微考察上下文,有必要的話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其進行評論。
針對整篇文章 中心 內涵 進行評價,就有必要通讀全文 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然後找到壹關鍵點,鉆進去,繼而發散思維,要註意循序漸進,條理清晰。要合理、正確、直觀的進行評論,不可歪曲捏造。
其實我覺得讀文章還是透徹些好(當然妳覺得不太重要的也完全可以忽略),達到自己從文章中汲取些什麽東西的目的就好。
5. 文學評論如何寫自古文無定法,其實文學評論的寫法可以有很多種,如果拋開學院派的教條不論,從應試的角度,簡單地來講,可以這樣理解:
文學評論的終極目標是對壹部文學作品的價值作出評判,簡單地講就是這部作品有什麽好處(或壞處),好在哪裏(或壞在哪裏),為什麽好(或壞)。
什麽是文學價值呢?總的來說基本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認識價值(如思想意義、社會現實意義等),二是審美價值(如藝術風格、表現手法上的創新性意義)。
通常壹部文學作品,我們對他的評論,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既評認識價值,又講審美價值,浮光掠影,缺乏重點,這是應考大忌。應該從壹個角度切入進行重點深入評析。我主張的原則是:小處落筆,大處著眼。怎麽把握這個原則,壹兩句話說不清楚,在乎意會。
通常而言,寫文學評論要求借助壹定的理論方法,也就是借助某種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的價值進行分析,這也是文學評論寫作會在文學理論考試中出現的原因。但這壹點看起來非常高深,往往讓考生感到非常害怕,因為本科生通常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修養幾乎是壹片空白(中文專業的本科生也是如此,在這壹點上,跨專業的與本專業的本科生幾乎沒什麽區別)。
其實借助理論方法並沒有那麽高深。借助任何理論方法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文字有說服力,所以,只要能讓妳的文字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而不必管它屬於哪家哪派的理論或方法。因為對於本科生而言,各種常見的分析方法,比如社會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文化分析法,文本細讀法、歷史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等等,都是高深玄虛不可企及的,根本不可能正確運用,即使勉強套用,結果也是貽笑大方,還不如不用。
那麽怎麽辦呢?其實對於本科生應考而言,尊重常識、回到常識,用普通人通常都有的生命感悟和生活常理去講道理、去分析作品是最有效的方式。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常的生命感悟和生活常理其實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寫好了,也是文學評論寫作的壹種很高的境界,歷史上的很多批評大家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去寫評論的,寫出來的評論,深入淺出,普通人都能讀懂。但前些年,評論界流行套用西方各種尖新奇怪的理論方法去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喜歡把簡單的道理復雜化,炮制出了壹大批半通不通的洋八股,不僅普通讀者讀不懂,專業讀者看了也不知所雲,這種文風幾乎成為壹種流毒,近幾年已經引起學術界的深刻反思。所以,現在即使是在非常專業的批評家那裏,尊重常識、回到常識也已經成為壹種***識。既然如此,作為專業修養基本還未成形的普通本科考生,就更沒有必要去強求所謂的“理論方法”了。
因此,壹篇文學評論寫作應該講清楚這幾個問題:壹是有什麽好處(提出觀點),二是好在哪裏(分析作品),三是為什麽好(講清道理)。
還有三點必須要註意:
壹是要善於把壹部作品放到整個文學史或文學發展的傳統中來衡量其價值。比如說散文,從現代以來,散文的發展就有好多流派和傳統,如魯迅式的散文(雜文),如匕首投槍,以思想性、批判性和戰鬥性著稱,周作人式的學者散文,閑適沖淡,以知識性、趣味性著稱……等等。那妳評論壹篇散文的時候,就應該善於把這篇散文放在這樣的大背景、大傳統中去,從壹種比較的視野裏,去評價其同異和優劣得失。這就要求寫作者具備壹定的文學史修養。
二是應試的評論寫作,語言上壹定要有壹些亮點,這是高分的重要保證。因為理論修養大家其實都差不多,閱卷人評價優劣的時候,最直接的依據其實就是妳的語言表達能力。準確暢達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礎,如果再能有點靈性和文采,那就更好了。所以,這就要求寫作者有比較好的語言修養。
三是卷面的字跡壹定要工整清晰,格式正確。這個道理,在任何科目中都很重要,但評論寫作尤其重要。因為壹篇評論至少是壹千字以上的,這麽多的字,如果卷面潦草,格式錯亂,閱卷老師讀不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寫得不少了,不知道有沒有講清楚。我給妳郵箱裏發壹篇我2003年考現當代文學研究生時寫的壹篇文學評論,事後得知,閱卷老師給了滿分。希望能對妳有所借鑒。
6. 文學評論300字寫作短評時我們可分三步走:壹定調二摘要三整合。定調即確立觀點,提出對作品的看法。摘要就是從作品中摘錄相關語句作論據來分析和證明觀點,摘要既可以是原文的摘抄,也可以將原文內容進行概括性轉述,如果是摘抄,壹般要求將這些字句用引號標明,如果是轉述,則不須用引號。整合則包括擬定標題,對觀點加以分析,將論點論據整理成符合要求的短文。由於學生平常的文學作品閱讀停留在意會的層次較多,言傳的機會相對較少,加上平時這方面的積累也不足,所以,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鑒賞術語和壹些典範的示例,以幫助學生熟悉文學評論的模式和寫法。且看以下範例:
想哭不壹定有淚———評《鄉愁》中的借代《鄉愁》的壹大特色是運用借代修辭手法,表現濃郁的鄉愁。詩人獨具匠心,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灣”來借代“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等不同時期的鄉愁,使之實物化。乍看起來很有些“揮手自茲去”的灑脫,但多讀幾遍,妳會感覺到詩人的哭腔,妳定然會被母子深情、夫妻戀情和遊子對祖國統壹的渴望之情所打動。正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明詩人無時不顛沛在離愁之中。欲哭無淚,借代使之然也。
這是壹則比較典型的微型文學評論,副標題已經明確界定了文章內容。術語的運用,語句的風格,均體現了評論的特點。短文開門見山,緊扣標題的限定內容,提出了“《鄉愁》的壹大特色是運用借代修辭手法,表現濃郁的鄉愁”的觀點,接著指出詩中什麽地方使用了借代這種手法,並且分析了這種手法的內涵及其藝術效果,全文觀點鮮明,點評中肯,對學生寫作微型文學評論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再來看學生熟悉的《春》壹文的評論。下面的評論是就其語言特色來談的,閱讀時註意其邊節錄邊評析的方法。
清新、雋永、警策———評《春》的語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動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於運用樸實、雋永的語句,把讀者引進特定的自然環境之中,與作者***享春天的樂趣,同賞山川的風姿。朱自清善於提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口語,他的散文語言具有清新樸實的特點。如寫草“園子裏,田野裏,瞧去,壹大片壹大片滿是的”,寫花“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上說,平易好懂,從修辭上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後,節奏明快,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於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說“象母親的手撫摸著妳”,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特點。
朱自清散文的詩意還表現在語言富有表現力,有些話簡直就是壹篇之警策,自然地點上幾筆,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他的語言沒有斧鑿痕跡,不是刻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是具有壹種樸素美,平常之中顯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傳達出自己的心境,甚至還含有某種生活哲理。
“壹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後,作者禁不住對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象健壯的青年,有鐵壹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個結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畫卷之後,縱情地對春天予以贊美,進壹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
這篇短評的標題以三個術語來概括《春》壹文的語言特色,中心壹目了然。全文從兩個方面對其語言特色進行分析。第壹段著重分析其清新、自然、質樸、雋永的語言風格,後面則著重評析其富有生活哲理的警策意味,其寫法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7. 作文:文學短評尋隱者不遇《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創作的壹首小詩。這是壹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壹篇難得的簡練詩作。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誌。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壹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壹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壹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註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壹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壹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壹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壹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幹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壹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壹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壹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遊龍,若隱若現,給人壹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壹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壹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