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詩閱讀”之杜甫
文/司艷平
寫在前面:
群文閱讀是現今很熱門的關於閱讀教學的突破創新。顧名思義,群文閱讀就是把壹組文章,以壹定的方式組合在壹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的壹種閱讀方式。由群文閱讀,我想到了群詩閱讀,既然文章可以按壹定的方式群組整合,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麽詩歌教學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呢?
此前,我曾經做過壹段時間關於文人語文教學的探索,現在想來,這個應該屬於群詩閱讀的範疇。
當時有幾點粗淺想法:
第壹,將教材內的同作家的作品整合,在整合中比照,在比照中提升;
第二,拓展相關作品,指導學生閱讀該作家的其他作品,這些作品能代表作家某個人生階段的經歷及心境;
第三,教師應當深入細致地閱讀並了解該作家的軼事傳記,並且心中應當有壹條清晰了然的人生軌跡;
第四,對每個作家的認識,應當以文字呈現,作為學生了解作家的橋梁,並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動筆,寫出對於作家的認識和看法;
第五,除去教材中涉及到的作品,其他內容的拓展當以閱讀課呈現,不可太細太詳,否則會造成喧賓奪主之嫌,反而弄巧成拙,不得要領。
對每個文人的認識和理解,以“讀詩——讀人——寫人”的思路展開,將作品與作家本身巧妙結合,在互相印染的欣賞中增強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壹點輪廓的思與想,讓我湧起了走近老杜,閱讀老杜,寫作老杜的熱望。
壹、讀詩識人
1.作者信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這些作品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2.詩歌選讀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詩歌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誌,表現了壹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詩歌賞析: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壹帶)。公元745年(天寶四載),二人又同遊齊趙,他們壹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親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道無成。“痛飲”二句,既是對好友的規勸,也含有自警之意,語重心長,可見二人友誼之誠摯。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壹首絕句。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節選)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誌,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用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撈起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詩歌賞析:
在杜甫的五言詩裏,這是壹首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的十月、十壹月之間(這首詩題下原註:“天寶十四載十月初作”)。這壹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壹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玄宗、貴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有傳到長安,然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經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所以詩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這顯示出了詩人敏銳的觀察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統治者盡情享受著各種世間珍品,絲毫不加吝惜,而宮門之外即有路倒屍。咫尺之間,天堂地獄,鮮明的比照抒發著詩人內心強烈的不滿和悲憤,這個名句亦成為詩人對世事洞察的千古名句。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歌賞析: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壹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後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詩歌賞析:
這首詩寫於公元760年,詩人在飽經離亂之苦後,寓居四川成都,暫時有了棲身之所,生活狀態安頓平穩,心情也很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本詩展現了壹幅春曖花開、鶯歌蝶舞、生機盎然、恬靜宣人的畫面,詩人陶醉於春光、其樂也融融的神情充分表現在字裏行間。
孤 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詩歌賞析: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慶初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家人離開成都。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
這是壹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裏,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歌賞析: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屬湖北)到達嶽陽(今屬湖南),登上嶽陽樓遠眺,觸景生情,而寫了這首詩。
詩人摒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沈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3.妳問我答
問題壹:杜甫的這些詩中,最打動妳的是哪壹首?說說理由。
問題二:讀完這組詩歌,妳記住了哪些詩句?為何對這些詩句印象深刻?
問題三:杜甫在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壹樣嗎?為什麽?
二、讀文識人
1、教師下水
赤子本色老杜心,康震稱杜甫為老杜,親切、隨意而自然,作為壹個後輩,也亦步亦趨地如此稱謂,壹樣的感覺壹樣的心。若非老杜純凈到清澈透亮,純粹到可敬可愛,又怎會如此讓後輩毫無距離地仰與望呢?
讀杜甫,總是追隨著他的淚水找尋他的蹤跡。青年時,隨著他流下激情熱望的淚;壯年時,隨著他流下無奈孤苦的淚;中年時,隨著他流下渾濁感傷的淚;暮年時,隨著他流下衰老蒼白的淚。還有誰,像他壹生動蕩顛沛,如同浮萍壹樣四處飄零?可貴的是,如影隨形的飄零中,那顆不改顏色的赤子心從壹而終,安頓在心房之內,不偏不移。
奉儒守官的家族理想,良好的家教氛圍,奠定了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基礎。“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青年時期的杜甫,懷揣著兼濟天下的夢想,躊躇滿誌,自信豪放,他深信著自己的卓越才華定會有用武之地。雖然寫作《望嶽》時,他剛剛遭遇第壹次科舉考試的落第,但這次考試並未給杜甫帶來什麽煩惱。年輕的歲月,失敗壹次何妨?打擊壹次何妨?有的是重新來過的豪氣與膽量,有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熱望!
於是,24歲的杜甫開始了他裘馬輕狂的漫遊歲月。這首《望嶽》便是杜甫漫遊齊魯大地時所作。漫遊期間,最大的收獲可謂是他與李白的相遇相識相知。這兩顆璀璨的雙子星座,在盛唐的天空相互交集,不單給他們二人帶來珍貴的人生體驗,也給歷史,給文壇留下了壹段佳話,壹段奇緣,壹筆財富。這時的杜甫,沒有沈重的悲憫,沒有憂傷的慨嘆,只有浪漫的美好,期待的自信。我們的老杜,也曾年輕過,也曾輕狂過,也曾幻想過,也曾浪漫過啊!“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誰說壹定是指李太白,誰說不言杜子美呢?
奉儒守官,不僅僅是杜甫,每壹個中國文人都把它當作人生理想。寒窗讀書,步入仕途詮釋著中國文人的命運走向。那時的盛唐雖有氣象,已無風骨。奸相李林甫隔斷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野無遺賢”,言下之意就是說賢才已盡,再無他人了,昏庸的唐玄宗竟然確信萬分。掌管杜甫們命運的統治者如此而已,他們即使才華滿腹又能如何呢?但是,壹生恪守的諾言在此,四處碰壁仍然殘存著壹線希望。十年的長安艱難求官,該能用執著來形容吧?求官的路途何其艱難,冷遇白眼不堪,種種滋味陳雜心頭。甚至為了那壹絲希望,違背心意地說話寫詩,這對於壹個根本不會斡旋的讀書人來講,更是壹種莫大的譏諷!這段不堪的經歷,讓杜甫有機會體驗底層,洞察民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暢訴著自己的心聲,憂國憂民,沈重悲憫,從長安的求官開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祿山的重錘壹擊粉碎了唐玄宗的美夢,也將唐王朝帶入了八年的戰亂之境。身在長安的杜甫未能幸免,遭遇著離亂之苦,自己曾壹度被叛軍俘獲,幸好杜甫當時的聲名沒有遠播,未被授予偽職,才得以逃離叛軍。身受著戰亂之苦,目睹著淒慘之地,再加上與親人的失散,讓杜甫痛苦萬端。《月夜》和《春望》即是這種思念親人痛苦感情的真摯流露。“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可憐的小兒女,呆呆地望著自己的母親,不理解母親為何在遙望月亮時淚落潸潸?與妻子的彼此思念增加了詩人內心的煎熬與痛苦。杜甫嘔心瀝血地記錄著戰亂中的壹幕幕,那段血淚斑斑的歷史呈現在詩人的作品中,敲擊著前人後人的心扉。
逃離叛軍的杜甫,還是懷揣著報國之誌,投奔肅宗,並謀求到左拾遺壹職。但由於杜甫的不知變通,沒有城府,讓杜甫在這個官職上岌岌可危,很快肅宗對他十分冷淡,倒是準許他回家省親。與親人十幾年的離散,壹朝得見,但家人淒慘的處境讓杜甫心裏難過萬分。而在朝中的艱難求生,不善周旋也讓杜甫意識到為官之路前途茫茫。不如歸去,尋找壹份凈土,安放困頓的自己,困頓的家人。
杜甫帶著壹家人壹路西去,先是秦州,後是同谷而後去往成都,壹路山嶺艱險,甚是艱難。這段逃荒的歲月,豐富著詩人的閱歷和眼界,對於詩歌創作來說,未必不是財富;可對於生活來說,實在是不忍卒讀。杜甫在浣花溪畔蓋起了壹座草堂,可愛的老杜大概不會想到,他的這處草堂會成為後人膜拜他的所在吧?應該說,在成都生活的這四年,是杜甫人生歲月裏幸福的四年。至少不用勞苦奔波,至少不為衣食所憂,他的心是多麽容易滿足啊!“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隨風潛入夜,當春乃發生”,老杜的詩有了生命的亮色啊!
可在成都相對安逸的生活,並未盛放下詩人對長安,對洛陽的思念,或許葉落歸根的冥冥驅使吧,杜甫買舟東下,前往長安。忽然想,杜甫的心有點像那個心心念念前去西天的唐僧,迂腐而固執。五十多歲的人,病痛纏身,還要千裏跋涉,如果不是這樣的意念,又怎會如此呢?途經夔州,病渴滯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那只失群的孤雁像極了遠離故土的詩人啊!人的壹生總是有很多的定數與變數,越是急切地想要完成某種夙願,現實越是與所願背離。五十九歲的杜甫,再也奔波不動,永遠地停留在嶽陽,即使生命的油燈已經耗盡,他還是寫下了《登嶽陽樓》,還是吟誦著“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憂國情懷。赤子如他,本色如他啊!
壹生淒苦,壹生流離,壹生執意,所有的心,所有的情沈澱在詩歌的長河,成就著詩史的美譽。在純粹中堅守,在堅守中超越,在超越中完滿,則是詩聖的由來吧!
2.暢談感悟
問題設置壹:讀完老師寫老杜的文章,妳有何感受?對老杜又有哪些認識?請暢談壹二。
問題設置二:人們都說文如其人,其實詩如其人,那麽,妳認為杜甫詩歌的底色(或主色調)是什麽呢?
三、讀人寫人
引導學生把對杜甫的認識與感受寫出來,最初嘗試可以少寫壹些,字數不限,以鼓勵贊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