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麽“不帶走壹片雲彩”?
——《再別康橋》備課參考◆安徽/侯天宇臺灣作家李敖,在即將離開臺灣立法院,結束自己為期四年笑傲江湖的議員生涯時,作了這樣幾句詩:重重的我走了,正如我重重的來,我揮壹揮衣袖,帶走了所有雲彩!詩人徐誌摩到康橋,為何輕輕的、悄悄的來,又輕輕的、悄悄的走,走的時候連壹片雲彩都不帶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壹第壹單元選錄的《再別康橋》是壹首好詩,只可惜與之配套的教參①對這首詩的解讀似是而非,未能真正理解此詩。筆者不揣淺陋,將自己的理解寫將出來,與大家交流。“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輕輕”壹詞反復出現,是值得我們細細玩味的!教參說:“連用三個‘輕輕’正見出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想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與康橋作依依惜別。”筆者以為這樣的理解不妥。走與來都是“輕輕的”,但兩個“輕輕”實際上並不相同!來時的“輕輕”是心情激動愉快,所以腳步輕快;走時的“輕輕”是心情傷感惆悵,所以腳步無力!其實不想走,其實他想留!在“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個動作中,我們能夠看出他的依依不舍。——時間已是傍晚,他還在黏黏糊糊! 正在他欲走還留的當口,他看到了河畔的那壹株楊柳,在夕陽的映照下,它像鍍上了壹層金色,看上去仿佛壹個在傍晚時分喜客散盡、正與新郎相對而立的新娘壹般,頭頂紅蓋頭,下面是壹臉的嫵媚與嬌羞!她的艷影在康河水裏壹蕩壹蕩,也在作者的心裏激起壹層層漣漪!“柳”“留”諧音,有壹位這般嬌羞而嫵媚、艷麗而又清純的新娘來挽留,詩人怎能不心動? 清澈的康河水裏除了楊柳的倩影,還有那生長在軟泥上的青荇。康河給它以營養,所以它綠油油的,很滋潤;康河給他以愛撫,所以它生活得放松而自在!它在水中來回搖擺,像是在跳著曼妙的舞蹈,又像是在對我招手。說著:來哎!來哎!到這裏來哎! 河畔的楊柳樹下的那壹潭水,絕不是普通的清泉,妳看那潭中浮藻間的星星點點,五彩繽紛、絢麗無比!那是揉碎了的天上的彩虹啊!這潭底還沈澱著詩人彩虹壹般的美夢!作者的“夢”是不是就只“沈澱” 在這壹潭清泉裏呢?不是,在康橋的壹草壹木、壹景壹物當中都存在著!所以,他撐著長篙,越走越遠,邊走邊看,從快要日落的傍晚,走到繁星滿天的夜間,越看興致越高,興奮得要放聲高歌起來!也許是壹聲未唱,也許是剛吼了兩嗓子,但緊接著就停住了。別離時的笙簫也吹不響,何況是就要離開康橋的他呢!夏蟲知道他的心情,也都不作聲,康橋的壹切存在也都因他要離去而沈默不語!通過對金柳、青荇、清泉、青草、夏蟲的描繪,詩人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和諧寧靜的康橋,壹個充滿溫情與愛的康橋,壹個壹切存在都具有魅力、自由自在生活著的康橋!——壹個沈澱著作者的回憶,也寄寓著作者理想的西方社會!“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其實不想走,但是終得走!詩人終於要離開他喜歡的生活,回到他自己的國度。或許可以這麽說,徐誌摩是壹個有著理想與追求——有夢的詩人,而不是力圖改變中國與世界革命者。他的來與走都是“悄悄的”,默無聲息的,是不能帶走“壹片雲彩”的!“西天的雲彩”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詩人喜歡西方文明,傾心於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卻無力把西方文明帶回壹點到自己的國度!“揮壹揮衣袖”與“招壹招手”相比,力度、幅度更大,作者的傷感惆悵之情更濃更重!如果鏡頭此時對準他的眼睛,詩人可能已經是滿眼淚花,或者雙眼通紅!教參說“這首詩表達的是壹種微波青煙似的淡淡的離愁別緒,談不上什麽現實內容或時代精神”是不對的。作者的情緒是壹波三折、富於變化的,從開始的低沈,到逐漸的興致高昂,再忽然低沈下去,最終告別時的心情是相當沈重而壓抑的!詩人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生活給詩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康橋的生活集中體現了詩人的社會與人生理想,詩人向往西方文明卻無力改變壹點自己的國度的心情是十分哀痛的,也是那個社會裏壹部分知識分子的心靈寫照,怎麽可以說“淡淡的”“談不上什麽現實內容與時代精神”呢?“輕輕”換成“悄悄”,是為了避免重復,同時也增強了語意——“悄悄”比“輕輕”聲音更低,更難以讓人覺察。他的來與走都是默無聲息的,為什麽“不帶走壹片雲彩”?因為詩人有心無力,不能帶走什麽,也不能改變什麽!從他的那“揮壹揮衣袖”中,我們看出了他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失望,看到了壹個深愛著祖國卻無力使她變好壹點的哀傷沈痛的心靈! 教參對這首歌所作的分析不能說不細致——它對此詩基本上是逐段分析,可它只是對“金柳”“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等意象逐壹品味,卻沒有進行必要的綜合,來看壹下這些意象有機組合在壹起,營造了怎樣壹種意境,寫出了壹個什麽樣的康橋。同時,由於它沒有看出“西天的雲彩”是個比喻性意象,象征著令作者傾心的西方文明,因而沒有看出這首詩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現實內容,沒有理解詩人的來並非正如詩人的走——雖然都是“輕輕的”“悄悄的”,沒有體會出詩人“輕輕的”“悄悄的”走時的心情,是何等的哀傷與沈重!註:①指人教社出版的與教材配套發行供教師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作者單位:安徽省含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