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鄭谷《菊花》中的詩所呈現的場景是怎樣的?

鄭谷《菊花》中的詩所呈現的場景是怎樣的?

孫公子,別拿菊花和茼蒿比。人們在重陽節摘菊花放在太陽穴上。秋天的早晨,菊花滿露,潤澤晶瑩,香氣飄滿堤岸。它雖然生長在低窪的沼澤裏,卻高貴而安靜,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芬芳給予人們,從不羨慕那些身居高位的無用的瓦松。這是壹首關於物體的詩,菊花的出現並不驚艷。人們喜愛菊花,進而寫出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詠菊的主題。第壹句就提到了整篇文章,告誡孫子們不要拿菊花和茼蒿作比較,流露出對孫子們的鄙視。接下來,普通人不同於王子和孫子。他們非常喜愛和尊敬菊花,從而指出了菊花的高貴。最後兩句話重點說了菊花的高貴氣質和高貴品格。作者將池畔的菊花與高屋瓦松相提並論,寓意菊花雖生長在低窪的沼澤中,卻高貴幽靜,毫不猶豫地把它的芬芳獻給人們。作者賦予其不求高位,不求榮耀的思想品質。這首詩裏沒有“菊”字,但是每壹句都適合菊,每壹句都包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關於物體的詩。作者歌頌菊花,卻從不離開菊花。他從菊花不起眼的外表,寫出人們對菊花的喜愛,進而寫出菊花的高尚品格,指出他歌頌菊花的主旨。顯然,這首詠菊詩是詩人用象征的方式表達的。“王孫莫彭懿”,彭懿是壹株野草。菊花,單從它的枝葉來看,和茼蒿有壹些相似之處。那些不勤快,不分五谷的子子孫孫,很容易把菊花當成茼蒿。詩人警告他們不要把菊花和濱蒿相提並論。這句話突兀而起,直接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流露出對太子的輕視。作為第壹句話,有提全篇的作用。“九天支近鬢”,與第壹句緊密相關。每年農歷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節。這壹天,古人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戴山茱萸袋、采菊放太陽穴的習慣。詩人提到這個古老的傳統習俗,只是隱去了“菊花”二字,照顧到了第壹句,說明人與王孫不同,對菊花非常熱愛和尊敬。這兩句話,從不同人對菊花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了菊花的高貴。三四句是全詩的重點,集中體現了菊花的高貴氣質和高貴品格。“露珠秋香滿池岸”,只用了七個字,描述了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陽升起,灌木叢中露出菊花,滿是露珠,潤澤晶瑩,明艷可愛;清香飄滿池岸,讓人心曠神怡。菊花的獨特魅力躍然紙上。這裏的“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看到花瓣沾滿露珠,特別滋潤明亮。“人”字的形象恰如其分,可見香味是多麽的沁人心脾。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獨特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與那個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交織在壹起的魅力。在描述了菊花的氣質之後,詩人很自然地把吟詠菊花的主旨歸結為:“原產地不羨瓦高松”。瓦松是壹種寄生在高樓屋檐上的植物。初唐崇文閣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詩》,其序曰:“崇文閣瓦松生於屋脊...風俗是形似松,命須靠瓦,故稱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過壹尺,才不過壹寸”也沒用,所以“童軍(博士)不賞,梓匠(木匠)難識”。作者將池畔的菊花與高屋瓦松相提並論,寓意菊花雖生長在低窪的沼澤中,卻高貴幽靜,毫不猶豫地把它的芬芳獻給人們。瓦松雖然身居高位,但實際上是“對人無用,對物無用。”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了它不求高位、不求榮利的思想品質。“出身”對應“無羨”,強調語氣,突出菊花的高貴氣節。這最後壹句話使詩的主題在這裏顯露出來,詩得到了升華。關於物的詩不能沒有物,但也不能為了寫物而寫。純文字,即使寫實,也不過是“忘了樣子”,毫無生氣。這首詩符合壹個菊花字,每壹句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花簡直就是詩人本人的象征。